6.我国有一句俗语,即“三翻六坐八爬”,意思是说刚生下来的孩子三个月会翻身,六个月会坐着,八个月就会爬了。这句话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7.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属于( )。
A.实验法 B.演示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
8.王老师在讲授“磷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以磷化氢的“自燃”现象,说明民间俗称“鬼火”现象产生的原因,对学生进行了“无神论”教育。王老师在教学中主要贯彻的是( )。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D.启发性原则
9.美国课程论专 家古德莱德,把课程划分为五个层次,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的排序依次为( )。
A.经验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理解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想的课程
B.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C.运作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经验的课程—理想的课程—理解的课程
D.经验的课程—理想的课程—运作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
10.“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解析】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顺序性。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题干中“三翻六坐八爬”主要强调的是翻身、坐、爬的先后顺序。本题易错选B选项,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题干中强调的是翻、坐、爬这种由易到难的发展顺序,而不涉及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征。故本题选A。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故本题选B。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它是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题干中,老师既教了关于磷的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无神论”的思想品德教育,符合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的含义。故本题选C。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1)理想的课程,即由一些教育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 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我们平时在课程表中看到的课程即属此类。(3)领悟或理解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这种领悟的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4)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在实施中,教师常常会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5)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即课程经验。题干问的是从具体到抽象,B选项是从抽象到具体。故本题选A。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哲学命题,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故本题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