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德育(教育学)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二、德育的特点
1.社会性:学校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
2.历史性:学校德育的历史悠久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3.阶级性与民族性:不同的社会中,德育体现不同阶级的需求。
4.共同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乃至国家,德育原则、内容、方法有共性。
5.继承性:针对德育原则、方法而言,学校德育具有继承性。
三、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前提条件;
2.德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了基础;
3.德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四、德育的目标
(一)初中阶段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
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
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
讲科学,不迷信;
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二)高中阶段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五、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德育大纲的核心)
2.集体主义教育
3.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
4.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
6.劳动教育
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
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