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备考资料

首页 > 军队文职 > 备考资料

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唐朝(历史学)

安徽华图 | 2020-03-12 14:43

收藏

  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唐朝(历史学)

  (一)唐初的主要制度

  政治方面,唐初,中央的主要机构为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地方上实行州县两级制。太宗时,又在州之上设道,作为监察区。府兵是唐初的主要军事力量。其编制的基本单位是折冲府(又称军府)。科举制始创于隋朝。至唐朝进一步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僚的主要方法。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学校教育也日益发展。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进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唐继隋末大乱之后,人口死散很多,土地大量荒芜,社会经济凋弊。唐朝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调发,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武德七年(624年)四月颁布了均田令和租庸调法。唐朝继续实行均田制,庶民依据户籍授田。租庸调法是唐前期的主要赋役制度,租庸调按丁征收。唐律是直接从隋《开皇律》发展而来的。

  (二)贞观之治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李建成,争得太子之位。不久,其父又将皇位传给他。他即位后,于次年改元贞观。贞观共二十三年,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由恢复而迅速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力强盛,边境安宁。史家称此时为“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封建时代少有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的重要内容有:1.

  唐太宗君臣论治,总结历史经验,以改善统治。2.选练举贤,选贤任能,兼听纳谏。3.轻摇薄赋发展生产。4.华戎同轨,爱之如一。

  (三)武则天主政

  武则天自入宫为妃掌权,到自立为皇帝,共主政五十余年。她主政时,基本上继续推行唐太宗时的各项政策,因之使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为此后唐玄宗时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基础。她的主要功绩如下:1.削弱士族,扶植庶族;2.改进科举制度,增加进士科的录取人数,开创殿试制度,亲行殿试。以文词取士,不重经学。还曾增设武举。

  3.选贤任能,当时的名相狄仁杰、张束之,后来开元时期的名相姚崇、宋骡等,都是她选拔的,有的得到重用。4.武则天很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一再下令勤课农桑,在她统治期间,户口增殖,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四)玄宗励精政事

  神龙元年(705年),则天病重,宰相张束之等发动政变,夺了武则天之权,迎中宗李显复帝位,废“周”国号,恢复李氏的“唐朝”。唐中宗复位以后,皇后韦氏掌权,她勾结武三思,逐杀张束之等大臣,又毒杀中宗,立重茂为帝(殇帝),自己临朝称制。就在此时,李隆基发动政变,杀韦后及其党羽,拥睿宗李旦复位。李隆基是李旦之子,被立为太子。李旦在位两年,即传位给李隆基,自称太上皇。

  唐玄宗即位之初,即采取措施,保持了政治上的稳定。曾裁汰冗员,裁减闲散机构,慎选官吏,整顿吏治。又曾亲自复试吏部新任县令,斥退不合格者四十余人。唐玄宗重视农业生产。开元三、四年(715、716年),关东连续发生严重的蝗灾,他接受姚崇的建议,派出专使督察州县大力捕蝗,大大减轻了灾害。另外还在各地大兴屯田,加强对农田水利的管理。高宗以后,府兵制逐渐破坏。开元十一年,玄宗废府兵番上宿卫制,改用募兵制,即招募壮士充任中央宿卫。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又募人戍边。这样的兵制改革,节省了番上、戍边往来于途的大量人力物力消耗,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开元时期是唐朝最隆盛的时期。史书上说:“贞观之风,一朝复振。”

  (五)唐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朝的农业迅速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在黄河流域乃至今甘肃、新疆地区,铁犁牛耕已普遍用于农业生产。曲辕犁比直辕犁轻巧,犁辕上躬,便于深耕;牵引点低,犁架平稳;犁辕缩短,回转方便。这是古代步犁中最先进的类型。

  唐代的手工业可分为官营和私营。官营手工业在唐代手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央主管官营手工业的最高机构是工部。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在市场上出售,只供皇室和官府消费。私营手工业主要是农村的家庭手工业,其产品在纳税后自用有余时,也在市场上出售。唐前期的主要手工业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治业等。纺织业中以丝织业和麻织业最为重要。陶瓷业在唐代有很大发展,制瓷技术亦有很大进步。陶器以唐三彩最为著名。这是一种造型生动、色彩艳丽的铅釉陶器,因主要是青、绿、黄三色,故名三彩。唐代采矿业比较发达,主要矿产有金、银、铜、铁、锡、铅、矾、水银、朱砂等。铸造业的规模以铸钱业为首。唐前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交通也迅速发展。当时的城市仍以政治性城市为主,纯商业性城市极少,但所有政治性城市都在程度不等地迅速增加商业城市的性质。京城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最大的商业城市。长安城周围七十多里,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等三部分构成。外郭城是居民区和工商业区,共有一百零八坊和东西两市。坊是住宅区,市是工商业区。市内出售货物的店铺称“肆”,经营同类货物的肆集中在同一区域,称“行”。在乡村也有定期进行交易的场所,称为“草市”、“墟”或“集”。唐与国外的交通亦甚发达。主要交通线有西北的陆路和东南沿海的海路。陆路由洛阳、长安经河西走廊、西域,通往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唐前期,疆域辽阔,东至大海,西越葱岭、巴尔喀什湖至咸海,南至南海诸岛,北越贝加尔湖,超过了汉朝极盛时期的疆域。辽阔的边疆地区民族众多,唐朝在这些地区设置了许多都护府、都督府,以行使权力。一些少数民族建立过地方政权,唐朝与这些地方政权有密切的联系。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七)唐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唐代经济、文化空前发展,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前代。所交往的国家遍及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部分地区。

  隋唐时期,日本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从隋朝时起,即不断派人到中国学习,到唐朝时达到高潮。日本先后派出遣唐使十三次,另外还有未能成行的及迎送使节的迎入唐使和送唐客使六次,共十九次。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深受唐朝影响。鉴真东渡后,除在日本传授戒律外,还将大量佛教经典、建筑技术、雕塑艺术以及医药书籍等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医学、雕塑、美术和建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玄奘于贞观元年(627年)到天竺求经,从长安出发,途经今新疆、中亚,访问了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国。他在佛教学术中心那烂陀寺(今印度伽雅城西北)等地研习佛学,成为佛学大师,获得很高的声誉。贞观十九年(645年),他返回长安,带回梵文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后译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他又撰《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旅途所见所闻一百三十八国的历史和地理等,这是研究中古时代中西交通和中亚、南亚以及西亚部分地区历史、地理的宝贵资料。

  (八)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严重;边防节度使权力过大,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中央统治集团日益腐朽。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九)唐后期的政局

  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势力不仅没有消除,相反却更加发展。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但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唐末黄巢之乱,才出现大量藩镇割据。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而河朔割据又集中在三镇。唐代藩镇节度使是以唐朝封疆大吏的资格自擅一方的,其财政基础依赖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其武力凭借是法律上属于国家的军队一一即所谓“官健”。藩镇里的那些割据藩镇既企图游离于中央集权之外,又不能彻底否定中央统治。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是投身军戎充当职业雇佣军的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

  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史称“朋党之争”。宪宗元和三年(808),制科考试时,牛僧孺、李宗闵在策论中批评时政,击宰相李吉甫,遭李吉甫排斥,久不叙用。到唐穆宗时,牛僧孺曾一度为相,李吉甫之子李德裕等,指斥李宗闵主持科考舞弊,李宗闵等人被贬官,斗争更趋复杂。朝廷大臣分化组合,形成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

  “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派相互倾轧四十余年。唐武宗时,李德裕高居相位,将李宗闵贬斥流放封州;宣宗时,牛党得势,李党皆被罢斥,李德裕被贬死崖州。宣宗时牛僧孺病死,牛李党争才告结束。

  安史之乱后,宦官因拥立有功而权力增大。后来又直接掌握了兵权,宦官开始干政。宦官专权骄横,引起皇帝和朝官们的强烈不满,朝官和宦官之间不断发生斗争。宰相官署在宫廷以南,称为“南衙”;宦官所在的内侍省在宫廷北部,称为“北司。”史称此斗争为“南衙北司之争”。其中最为激烈的是发生在顺宗和文宗时期的两次斗争。在唐文宗对宦官的专权非常不满而引发的“甘露之变”中,许多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此后,宦官的权势更大,文宗直到死,都处于宦官监视之下。宦官势力延续百余年,直到唐末昭宗时,才被宰相崔胤借用宣武节度使朱温的兵力消灭。

  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是唐后期政治的三个特点。三者互相交织,使政治日益黑暗,阶级矛盾加剧,唐朝逐渐走向衰亡。

  (十)唐后期社会经济的变化

  唐后期,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自北魏以来实行了近三百年的均田制被彻底破坏了,地主田庄迅速发展起来。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按丁征收赋税的租庸调法也随之废坏,出现了按财产收税的两税法。这些变化都是中国封建经济和赋税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同时,南方经济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十一)唐末农民战争

  公元874年王仙芝于长垣(今属河南)率众起义。次年黄巢起兵,与王仙芝合并。后王仙芝战死,黄巢成为起义领袖,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率军由山东渡淮河、长江南下,

  879年攻克广州,部队发展到百万。旋挥师北伐,次年底攻入长安(今陕西西安),黄巢即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后唐军围长安,黄巢突围,884年兵败自杀。唐王朝经此十年农民战争已名存实亡。

  黄巢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1.起义军给腐朽的唐王朝以致命打击。起义军虽然后来失败了,但唐朝的统治已分崩离析,名存实亡。2.起义军在广大地区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特别是给士族地主以致命打击。从此以后,自汉魏以来曾盛极一时的门阀士族阶层基本上被消灭,广大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许多奴婢被解放为平民。阶级关系有较大变化,土地高度集中的情况也有所缓解。3.这次起义还表现出了农民的“平均”思想和要求。起义军领袖在称号上加以“平均”、“均平”等字样,虽然还不是明确的起义纲领、口号,但肯定是起义农民的主要政治、经济要求的反映。这样的要求的提出,在当时,对于农民起义很有号召、动员作用;对于后代的农民起义也有很大的影响。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