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招聘备考

首页 > 安徽教师招考网 > 教师招聘备考

教师招聘中学历史笔试试题7

华图教师网 | 2024-10-31 10:25

收藏

  31.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这反映出二者都主张( )。

  A.复兴周王朝 B.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C.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 D.严格社会等级,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32.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主张“名正言顺”的实质是( )。

  A.维护封建君主统治秩序 B.有利于“仁政”思想实现

  C.反映了孔子的仁爱思想 D.维护奴隶制社会等级秩序

  33.汉武帝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刺”,检核问事之意,“史”为“御史”之意。这说明汉武帝时刺史( )。

  A.属于地方行政长官 B.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C.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 D.威胁到君主专制的统治

  34.从汉代文物资料中可以频繁地看到“国家”这一说法,例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十六经》中的《五正》《兵容》《三禁》《前道》等篇都说到“国家”,中山怀王基出土的竹简《文子》中,“国家”一词连续出现5次。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集权政治体制建立 B.郡国问题得以解决

  C.国家意识较为浓厚 D.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35.西汉前、中期两个判然对立的社会集团——儒生和“文法吏”,在后期渐趋合流,形成了一个全新而有长久生命力的社会阶层——士大夫。西汉后期“士大夫”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统制经济”的实施 B.诸侯势力的削弱

  C.“独尊儒术”的提出 D.察举制度的实行

  【参考答案】

  3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和老子。C.依据材料“霸诸侯,一匡天下”、“企望周之复兴”、“定于一”、“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都主张国家统一,恢复西周的政治制度。故C正确。A.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建立新王朝。故A错误。B.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的是孟子的思想。故B错误。D.此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故D错误。故本题选C。

  3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和老子。根据材料“名正言顺”及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所提出的“正名”就是维护等级秩序,D正确;A错误,“封建”一词与史实不相符;B错误,“仁政”是孟子的主张;C错误,与材料无关。故本题选D。

  3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根据“检核问事之意,“史”为“御史”之意”可得出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排除C;刺史不是地方行政长官,排除A;刺史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不会威胁君主专制,排除D。故本题选B。

  3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汉代文物资料中频繁看到“国家”的说法,这说明当时国家民族观念已经出现,中央集权加强,集权政治体制建立,故答案选A;“国家”一词的出现并不能说明郡国问题得到解决和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排除BD;“较为浓厚”的说法不能体现,排除C。故本题选A。

  3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此时的儒家思想是被董仲舒吸收了法家、道家等思想改造过的,具有外儒内法的特点,所以会出现儒生和“文法吏”在后斯渐趋合形成士大夫的现象,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与西汉史实不符;B项与士大夫形成无关;D项地方根据品德和才能的标准向中央举荐官员的制度,与题干无关。故本题选C。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