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的外交如曾国藩所说,“朝和夕战,无一定之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外交即曾国藩所谓“守定和议,绝无.更改”“坚持一心,曲全邻好”。清政府外交方针的转变,表明( )。
A.洋务运动推动政府施政方针的改变 B.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C.传统“夷夏”思想彻底被抛弃 D.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政治
132.据统计,从1862年至1894年的30余年间,洋务派共创办外语、机械、军医、陆军、矿务等类新式学堂24所。这些新式学堂( )。
A.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范畴 B.蕴含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
C.导致了科举制度的瓦解 D.排斥儒学作为学堂课程内容
133.1873年,上海京剧名伶杨月楼因迎娶良家之女违反了“良贱不婚”传统礼法而被官府施以重刑。案发后,依据“良贱有别”传统身份观念进行严惩的主张和以人情事理为重而给予平等看待的主张,以《申报》为媒介展开了激烈争论。这一争论,可反映当时( )。
A.传统身份等级制度瓦解 B.时代变迁引发观念冲突
C.西方伦理观念广泛传播 D.民间舆论左右司法审判
134.据统计,《孙中山全集》十一卷本中,谈话及答记者问多达242篇,对报馆杂志致函或题词十数篇。《孙中山集外集》中有演说、致词或谈话374篇,对报纸杂志的题词有10余篇。这主要说明( )。
A.孙中山掌握时代话语权 B.舆论宣传助力民主革命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大众传媒趋向近代转型
135.1894年,兴中会创立时,最初加入的20人均为华侨,后来华侨竟占参会成员的百分之六十以上;1911年黄花岗之役,“仅从新加坡、槟榔屿等地回来的华侨估计不下500人”,英勇就义的七十二位烈士中有三分之一是华侨。这反映出( )。
A.华侨助推近代社会变革 B.华侨反清情绪普遍高涨
C.革命党人缺乏资金支持 D.清朝统治逐渐土崩瓦解
【参考答案】
13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材料“守定和议,绝无更改”“坚持一心,曲全邻好”“清政府的外交即曾国藩所谓……”体现出了清政府的对外议和的思想,而曾国藩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其对外主张影响到了清政府,故A项正确;B项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彻底”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并没有学习制度,只是学习器物,排除D项。故本题选A。
13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A.新式学堂的开办仍然属于技术层面的学习。故A错误。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统治,因此开办了很多新式学堂,这些新式学堂蕴含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故B正确。C.此项说法错误。D.儒学属于中体的组成部分。故D错误。故本题选B。
13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1873年,随着西方经济文化的不断渗透,中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也不断地显现。激烈的争论说明传统身份观念与人情事理为重而平等看待的观念发生冲突。A错在瓦解;C错在广泛传播,因题中限于上海;D错在左右司法审判,题干中按传统礼法官府已经施以重刑。故本题选B。
13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由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的谈话及答记者问、对报馆杂志致函或题词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实质上是孙中山利用报馆杂志来宣传其民主革命思想,故B正确;孙中山掌握时代话语权的说法错误,排除A;民主共和观念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体现不出,排除C;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大众传媒的近代化,故D错误。故本题选B。
13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辛亥革命之前,华侨参与人数众多,对中国民主革命支持力度极大,这表明华侨助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故答案选A项;B项中的“普遍高涨”表述太绝对,材料信息得不出此结论,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革命党人缺乏资金支持,排除C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华侨支持革命,但不能表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排除D项。故本题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