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招聘备考

首页 > 安徽教师招考网 > 教师招聘备考

教师招聘中学历史笔试试题28

华图教师网 | 2024-11-19 14:24

收藏

  136.19世纪末,湖南维新派一方面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祟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体现了( )。

  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中体西用是维新派宗旨

  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东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137.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批准开设经济特科,以外交为六科之一,“凡考求各国政治、条约公法、律例章程诸学隶之。”同时诏令改八股为策论;清末新政期间,西学正式纳入科举考试范围。这表明( )。

  A.传播西学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B.中西文化冲撞下传统价值体系被打破

  C.清政府开始关注国际法方面的问题 D.清政府的人才选拔制度发生根本变革

  138.清末官商合办的电报局,发起时多赖商人踊跃入股。1908年,政府将其收归官办时,以商人收利已久、应减价报效为由,将股票收购价格从商人提出的每股290元,定为150元。材料反映了( )。

  A.清朝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B.国家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政府近代产权意识的落后 D.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139.清末民初,嘉定东南部“因邻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应供求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盖自爪哇传来,佐西餐中之肉食”,宝山县则种洋葱“以销售申地,为西餐主要物”。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近代农业商品化生产趋势加强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沿海地区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

  140.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图谋灭亡中国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参考答案】

  13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维新运动。材料反映的是维新思想家在宣传近代西方民主的同时,由主张推崇孔教,说明其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在近代东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使得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充满了复杂性,D符合题意;A选项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不是材料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故A选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C不正确。故本题选D。

  13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维新运动。材料不能体现传播西学进行成为社会各界认识。故A错误。依据题干分析可知,戊戌变法及清末新政期间,科举制度打破传统四书五经的考试内容,增加社会实用科目及西方政治文化,同时也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反映了在中西文化碰撞下传统以官取士价值理念的变化。故B正确。题干重在阐述科举内容到变化,与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无关。故C错误。清政府依然推行科举取士制度,并未体现选拔制度的根本性转变。故D错误。故本题选B。

  13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材料描述的是政府在将民间参股的电报局收归官办时,不顾市场情况,严重压缩商人估价,体现了政府缺乏近代产权意识,侵吞民间财产,故C项正确。清政府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腐朽落后,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家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也不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政府的重农抑商行为,这一时期清政府也并没有抑制商业,而是放宽政策,鼓励发展商业,故D项错误。故本题选C。

  13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变化。材料中“马铃薯”“洋葱”均不属于粮食作物,这些品种引进和种植说明农产品逐渐商品化。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耕与织发分离,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C项中“成为主流”说法绝对;材料中说明的是饮食结构,不是社会结构的巨变,故D项错误。故本题选B。

  14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袁世凯复辟帝制及护国战争。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图谋灭亡中国的条约是“二十一条”。故本题选D。1915年,袁世凯为了称帝换取日本的支持,答应了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AB项是在19世纪;C项也体现不出灭亡中国的计划,虽然也是不平等的条约。【点评】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在欧洲忙于厮杀,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日本趁机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1915年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出现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与此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等需要掌握。故本题选D。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