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科专业知识

首页 > 安徽教师招考网 > 教师招聘备考 > 学科专业知识

教师招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设计试题1

华图教师网 | 2024-12-16 15:46

收藏

  小学

  一、教学设计

  【设计材料】

  下面是部编版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0

  【设计与问题】

  1.在本文的一类生字中选三个各组一个词,并用楷体认真抄写。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为《王戎不取道旁李》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简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

  【参考答案】

  小学

  一、教学设计

  1.【参考答案】尝试 诸位 竞赛

  2.【参考答案】

  李子树长在路边,过往的行人比较多,如果李子是甜的,早被路人摘光了,不可能多子折枝,因此,只有一种可能,这是苦李。

  3.【参考答案】

  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戎、诸”等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主要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养成善于观察、仔细思考的习惯,能根据有关现象做出推理和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掌握本课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王戎仔细观察、善于分析的品质,懂得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之初,教师提问:同学们,我说一句话你们来说说是什么意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和现代人说的话有何区别?(学生回答)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我们以前也背过文言文,还记得吗?(学生回忆)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文言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板书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生字词。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以及课本注释,自行解决生字词,熟练掌握“戎、诸”等字。教师巡视指导,检查反馈。

  明确:(1)戎: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得是长柄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2)戎róng不可读作yóng;诸zhū不可读作zhǔ。

  (二)通读课文。

  要求:教师示范读文之后学生齐读,教师纠正发音和语句读法。

  明确: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三)解课题。

  要求:学生自主解决,教师反馈。

  明确:“取”指的是摘。“道”指的是道边、道旁。“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是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一)了解起因

  1.提问:从第一句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明确:可以知道事情发生的时间,即王戎七岁时;可以知道故事的对象,有王戎和许多小孩。

  2.提问:通过这句话,你掌握了哪些重要词语的含义?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阅读体会,自由分享。

  明确:“尝”:曾经;“诸”:众多;“游”:游玩。

  3.提问: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要求:各抒己见。

  明确:王戎七岁时,曾经和许多小孩子一起玩耍。

  4.朗读指导:①学生代表朗读,其他同学点评,注意“尝”后要停顿;②全班齐读该句,读准字音,读清停顿。

  (二)理解故事

  1.提问:你认为第二句中哪些词语是理解的关键?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分享学习体会。

  明确:“多子”,表示许多果实;“折”,使……弯曲;“竞”,表示争先;“取”,拿;“唯”只有。

  2.提问:此时他们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要求:同桌交流,举手回答。

  明确:看到道路旁边的李树上有许多李子,很多小孩都争着去摘,只有王戎却一动不动。

  3.提问:第三句中哪个关键词突出了李子的多?它和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词语意思相近?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派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多子折枝”;意思相近的词语是“硕果累累”。

  4.提问:将文中的“唯”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要求:各抒己见。

  明确:不可以,“唯”字突出了王戎的与众不同,沉着冷静。

  5.提问:此处是如何刻画王戎和其他小孩的形象的?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派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用其他小孩“竞走取之”与王戎的“不动”形成对比,突出了王戎的沉着。

  6.朗读指导:①学生尝试读该句,读准字音;②教师范读,学生划好停顿;③全班齐读。

  7.提问:你若在场,看到王戎不动,你会好奇吗?你会怎么问王戎?

  要求:学生模拟情境,练习说话,先用现代文说,而后尝试用小古文的方式来表达。

  8.提问:王戎是如何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要求:各抒己见。

  明确:树在道路的旁边,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些一定都是苦涩的李子。

  9.提问:从“必”字可以看出什么?

  要求:同桌交流,举手回答。

  明确:可以看出王戎对自己的判断非常自信。

  10.提问:那句话可以看出王戎非常自信?

  要求:各抒己见。

  明确: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果。

  11.提问:他为什么会如此自信?为什么这些李子是苦的?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生活经验讨论交流。

  明确:因为王戎能根据环境认真思考。道路两旁的李子无人管理,若是甜的,早就会被路过的行人采摘吃掉的;但是这些李子却如此多,一定是苦涩难吃的。

  12.模拟表演:学生代表模仿王戎的语气读句子,读出坚定的语气,其他学生点评。

  13.提问:小伙伴们开始信不信王戎的话?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要求:举手回答。

  明确:不相信,从“取之,信然”可以看出他们是摘了果子之后,才发现果子确实苦,就相信了王戎的话。

  (三)领悟道理

  1.提问:从这个故事当中,你获得了什么启发?

  要求:默读课文,自由总结,举手回答。

  明确:要像王戎一样,遇事冷静观察、善于思考,不盲目跟风。

  2.尝试背诵:观察图片,跟随音乐,全班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诸儿竞走取之、人问之、取之”,以上三者都包含“之”字,“之”字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往往用于指代某一样事物。那么,这里的三个“之”分别代表了什么呢?

  要求:自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小组内展开讨论。

  明确:第一个和第三个“之”指代的是李子,第二个“之”指代的是王戎不摘李子这件事。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方式:以“夸一夸王戎”的形式来小结。

  明确:王戎,真是一个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的人。王戎能通过一些现象来进行合理的判断,这真是一个好习惯,正因为如此,长大后的王戎才学过人,在当时被人们称为“竹林七贤”之一,而且做了相当于宰相这样大的官员。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回家后将本文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在生活中,你曾经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认真思考?下次课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

0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