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二、教学设计
【设计材料】
下面是部编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第二则。
书戴嵩画牛
苏轼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设计与问题】
1.在本文的一类生字中选三个各组一个词,并用楷体认真抄写。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一日曝书画
(2)拊掌大笑
(3)尾搐入两股间
(4)处士笑而然之
3.为《书戴嵩画牛》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简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
【参考答案】
二、教学设计
1.【参考答案】
卷轴 锦缎 曝晒
2.【参考答案】
(1)晒
(2)拍
(3)抽缩
(4)认为他说的对
3.【参考答案】
课题:书戴嵩画牛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读准“曝”“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古文学习的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培养实事求是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情感
课堂初始,教师出示戴嵩图片,提问:同学们知道大画家戴嵩吗?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皆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关于他的名画,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课文《书戴嵩画牛》来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字词
1.自主探究: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桌交流,如“好、尤、曝”等,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反馈:教师根据交流情况正音、析字形,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含义。如:“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中“好”的意思是喜爱;“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中的“尤所爱”是“尤其珍爱”的意思。“一日曝书画”中的“曝”在文中的意思是晒太阳。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准课文节奏。
4.师范读,学生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二)了解内容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明确:本文讲述了一个大画家把牛尾巴画错的故事。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第一:想象细节,感受人物
1.提问: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指名回答。
明确:杜处士和牧童。
2.提问:杜处士对《牛》图“尤所爱”,请你想象一下他的表现,试着描述一下。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自由交流,补充细节。
明确:(1)他可能这样夸赞这幅画……
(2)他可能这样爱惜这幅画……
(3)他还可能……
3.提问: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具有怎样的品质?
要求:学生圈画语句,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回答,教师评价。
明确:观点:谬矣!(认为这是错的)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品质: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
4.提问: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表现:处士笑而然之。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第二:朗读表演,再现人物
1.提问:牧童“拊掌大笑”是什么样子的?试着演一演。
要求:学生边读边表现出牧童的神态和动作,教师点名示范,学生互评。
2.提问: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你觉得他是怎样笑的?
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想象合理即可。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要求:①故事内容符合原文意思,不要遗漏情节,可加入自己的想象。②每个人都用讲故事的语气和声调,流利完整地讲述。
第三:再读文本,思考启示
1.提问:作者在讲完故事后,引用了一句古语,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句话是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句子。
明确:“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织工。
2.提问:难道会“问”就够了吗?从这个故事和苏轼的评价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教师补充总结。
明确: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见闻,说出来与全班同学分享。
要求:自由交流,师生互动点评。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请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学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教师补充:这篇文言文的寓意深刻,带给我们很深的启示。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背诵课文,搜集更多的哲理小故事,下节课一起分享。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