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行测辅导

首页 > 安徽公务员考试 > 备考资料 > 行测辅导

2025省考备考:善用举例论证

房淑婷 | 2024-12-25 13:59

收藏

善用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作为常见的辅助论证中的一员,本身是文段的非重点。所以我们在做主旨题的时候一般都是忽略不看的,针对举例论证的选项也是作为错误选项排除的。但是,举例论证的存在也有特殊作用,那接下来就具体看看它有什么特殊作用。

  一、理论介绍

  举例论证的作用主要有两个。第一,当观点不好理解或观点不太明确的时候,可以通过例子进行确定。举例论证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理解观点的,所以当观点的意思不太好理解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对例子的阅读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观点的意思。除此之外,举例论证是为了观点服务的,所以当文段不止一个观点,无法确定哪个才是重点的时候,也可以看例子是围绕哪一部分进行的论证,例子论证的观点才是重点。第二,例子的标志除了“比如、例如”,具体的人名、地名、时间都可以是一个例子,所以如果文段是多个例子的并列,没有观点,那就可以通过提炼例子的共性得出观点。也就是说,我们在判断一个文段是否是并列文段的时候,除了看有无表示正向并列的关联词,分号,句子结构或另起话题之外,当文段出现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或者人名的时候,也要重点关注,可能是多个例子的并列。

  二、例子说明

  【例1】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一棵树苗,必须经历风吹、雨淋、日晒、虫害等挑战,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名干部,也要经受意志、耐力、定力、孤独等考验,方能成为合格干部。

  在这个例子中,重点句是首句的“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后面“一棵树苗”“一名干部”都是具体的例子。我们只关注首句即可,但是首句的表述不够白话,我们知道大意但不能完全确定具体意思,这个时候就可以借助例子帮助我们理解句子意思,根据后面例子可以确定,文段想表达的就是“向最难之处攻坚,才能实现最远大的目标”。

  【例2】李贺“瘦马驮诗”,肩背“诗囊”,专注写诗,写出千古佳句;王羲之废寝忘食,临池练字,心无旁骛,成为著名书法家;居里夫人幼时读书一丝不苟,专心致志,才成为著名科学家;杜甫了解人民疾苦,全身心投入到作诗上,成为伟大诗人。

  在这个文段中,“李贺”、“王羲之”、“居里夫人”、“杜甫”都是具体的人,都是例子,没有观点,所以是多个例子的并列,那我们可以提炼例子的共性得出观点。细读例子会发现,四个例子强调的都是专注、专心,最后的结果都是取得了成功,所以文段想论证的观点就是“专注才能取得成功”。

  三、例题演示

  【例1】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100多年来,电影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推动,新技术让电影释放新魅力,也带来新的电影美学。电影修复同样是技术与艺术融合的产物。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就是电影修复从2K分辨率、4K分辨率、单声道转化5.1声道,再到今天黑白转彩色技术的又一突破。该片修复耗时7个多月,上百人参与,修复了16.5万帧画面,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机交互式AI(人工智能)上色,加上人工逐帧做精细化调整,使之最终呈现大银幕。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从黑白到彩色,科技使电影艺术迈上新台阶

  B.科技助力电影修复,能让老电影焕发新光彩

  C.电影发展史,就是电影技术不断创新的历史

  D.老电影修复,《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成功范例

  【答案】B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指出 100 多年来电影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新技术让电影释放新魅力。第二句介绍电影修复这项具体技术是技术与艺术融合的产物。单看这两句话,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新技术让电影释放新魅力是重点,电影修复是一个例子;另一种是新技术让电影释放魅力是引出话题,电影修复是技术和艺术的融合是重点,所以暂时无法确定重点句,但是后文通过对《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的修复论证了新技术的发展对电影修复的好处,举例论证论证的是电影修复,所以重点强调的就是技术对电影修复的重要性。

  所以,文段是“分—总—分”结构,主旨句是第二句。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为主旨句的概括归纳项。A 项和 C 项缺少“电影修复”的核心话题,排除。D 项:《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例子,例子本身非重点,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例2】上世纪50年代,计算机英俄翻译试验的首次成功拉开了机器翻译研究的序幕,随后机译研究出现热潮。但由于当时人们忽略了自然语言和翻译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机器自身的局限性,机译系统的翻译质量很差,还闹出了不少笑话。1964年,为了对机译的研究进展作出评价,美国科学院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综合调查分析和测试,最后公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否定了机译研究的可行性,并建议停止对机译项目的资金支持。这份报告的公开发表给了正在蓬勃发展的机译研究当头一棒,各国的相关研究陷入了近乎停滞的僵局。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机器翻译的研究在早期并非一帆风顺

  B.英语和俄语的相似性更适合于机器翻译

  C.自然语言和机器语言之间转换的难度极大

  D.自然语言的复杂性是机器翻译的主要障碍

  【答案】A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介绍了“上世纪 50 年,机译研究兴起”这一现象,接着以转折词“但是”引出机译由于各种限制,其自身存在问题,第三句通过 1964 年美国科学院的调查和报告,全面否定了机译研究的可行性,使得各国的相关研究都陷入了僵局。两个部分介绍的是不同的时间,不同时间的表述就是例子,所以文段是两个例子的并列,为“分—分”结构,找例子的共性,两个“时间点”前后都在论述“机译研究的困境”,且文段主体词为“机译研究”。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是对文段内容的全面概括。B 项“英语和俄语的相似性”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C 项和 D 项对应的仅是上世纪50年代存在的问题,是片面的问题表述,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综上所述,举例论证这样一个辅助论证,虽然本身不重要,但是我们在具体做题的时候,还是可以通过举例论证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重点句的意思,或者确定重点句。同时,也要重点警惕文段是多个例子并列的情况,尤其是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的例子形式。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