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单选题(分值:1)
生活中人们根据动物的一些异常行为可以知晓雨雪风霜和阴晴冷暖,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观察到泥鳅的头朝上,久久漂浮在水面,表明天气晴好
B.若发现水母离开海岸快速游向深海,表明风暴将要来临
C.甲鱼产卵的时间和地点与洪水来临的时间和水位基本吻合
D.蟋蟀叫声的快慢能够反映气温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鱼类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泥鳅拥有两套呼吸系统,在水下用鳃部、水上用肠子。大气压较高时,水中溶解的氧较多,能满足泥鳅的需求,而大气压降低时,水中溶氧量减少,迫使泥鳅把嘴冲出水面呼吸,以便让肠子摄取足够的氧。如果水中严重缺氧,它会每分钟冲出水面吞一次空气。气压高是晴天的预兆,当气压降低时,将会下雨或刮北风。因此,当看到泥鳅沉在水底不出来,表明近期天气晴好。当它暴躁不安,一直往水面上跳,预示风雨将要来临。如果泥鳅的头朝上,久久漂浮在水面,将有暴雨。此外,螃蟹对天气阴晴变化也会表现出同样行为。渔民看到螃蟹浮出水面,知道要变天了,会驾船返回。A项错误。
因此,选择A选项。
要点:
B项:水母触手中间的细柄上,有个小球,里面有粒小小的听石,相当于它的耳朵,十分灵敏。在风浪袭来之时,波涛不断与空气摩擦而产生次声波,在水中以1450米/秒的速度传播,比风暴和海浪运动快得多。这种人耳听不见的声波,通过冲击水母的听石,刺激神经感受器,水母就能及早捕捉到风暴气息。当风暴来临时,它们就像接到报警似的,立即游到深水处躲避。因此渔民常以水母的活动迹象,来判断天气情况。B项正确。
C项:天气变化会导致气温、湿度、气压、气流以及悬浮空气中的带电粒子发生相应变化,而甲鱼在适应自然的漫长过程中,身体的某些感官能提前捕捉到这些细微变化的信息,从而预知洪水来临的日期和大小,以此来安排生活。甲鱼卵的孵化期约20天,小甲鱼出壳后,如果窝离水面远近适当,就能及时爬到水里。如果窝选得过高,中途就有可能干死;选得过低,卵会被洪水淹没或冲走。所以,甲鱼产卵的时间和地点,和洪水来临的时间和水位基本吻合。C项正确。
D项:蟋蟀的鸣叫与气温有关,由于它们对温度非常敏感,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也能感知到,并通过叫声的快慢反映出来,农民据此安排农事。所以,蟋蟀被人们称为气温的“报告员”。实际上,鸟儿和许多昆虫,在炎热的盛夏鸣叫,比凉爽的深秋更频繁,只不过反映的气温高低,没有蟋蟀准确。在高温条件下,动物体内能获得充足能量,以更好地支持快速鸣叫乃至极速运动,而温度降低时,不再鸣叫或叫声较慢,行动当然也迟缓。D项正确。
以上是安徽省公务员模考的试卷的部分试题内容,更多2025年安徽公务员考试,安徽省考模考,安徽公务员模考,请继续查看2025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模考(第14期)试题题库或最新公务员试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