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水利工程
1.都江堰
时间:战国(秦)
人物:蜀郡太守李冰父子
简介: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古老、唯一沿用两千多年的无坝引水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始建于战国末期(约公元前256年),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由鱼嘴分水堤(分流岷江为内外二江)、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控制进水)组成。
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郑国渠
时间:战国(秦)
人物:韩国水工郑国
简介:位于关中平原。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全长300余里,形成自流灌溉系统。使关中成为“八百里秦川”粮仓。
战国时期,韩国为延缓秦国东进攻伐,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建议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企图消耗秦国人力、财力。
郑国采用筑坝分水:在泾河瓠口(今陕西泾阳)修建分水坝,引水入渠。横绝技术:沿途拦截冶峪河、清峪河等河流,增加水量。
2016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3.灵渠
时间:秦朝(秦始皇时期)
人物:史禄
简介:又称秦凿渠、陡河、兴安运河,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灵渠连通长江水系的湘江与珠江水系的漓江,实现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贯通。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秦代三大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征服岭南(百越之地),派50万大军南征,但受越城岭阻隔,粮草运输困难。史禄受命开凿灵渠,打通湘江与漓江,使秦军得以通过水路运送粮草,最终在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灵渠通过升降水位使船只“浮舟过岭”,被誉为“世界船闸之父”。
2018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4.龙首渠
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
简介:位于关中平原洛河下游。始建于汉武帝元狩至元鼎年间(约公元前120-前111年)。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采用施工的大型灌溉工程,开创了隧洞引水技术的先河。
采用“井渠法”每隔一定距离开凿竖井,再在地下连通成渠。渠长10余里,最深竖井达40余丈。
为后世隧道水利工程提供范例,后来应用于新疆坎儿井。
5.白渠
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
人物:白公
简介:位于郑国渠之南,与郑国渠并称“郑白渠”。始建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由赵国中大夫白公主持修建,故又称“白公渠”。唐代扩建为太白、中白、南白三渠,合称“三白渠”。与郑国渠共同灌溉关中农田,使关中成为“天府之国”。
采用“引泾注渭”的引水方式,为后世引泾灌溉工程奠定基础。
6.鉴湖
时间:东汉
人物:会稽太守马臻
简介:位于浙江绍兴地区。始建于东汉永和五年(140年),由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建。因其水面如镜,故名“鉴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大型人工蓄水灌溉工程。周长300余里,蓄水灌溉绍兴平原,使绍兴成为“鱼米之乡”。
首创“以湖为库”的蓄水理念。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7.六门陂
时间:东汉
人物:南阳太守召信臣
简介:位于今河南省邓州市西,又称六门堰、六门堤。由西汉南阳太守召信臣主持修建。是中国最早的陂渠串联水利系统之一,开创了“长藤结瓜”的水利模式。
陂塘水利典范,利用陂塘蓄水,干渠输水,通过陂渠串联实现多级灌溉。设六闸调控湍水,灌溉南阳盆地,促进汉代南阳农业繁荣,使南阳盆地成为“天府之土”。
开创“陂渠串联”模式,影响后世如芍陂(安丰塘)。
8.京杭大运河
时间:隋朝-元
人物:隋炀帝
简介:以洛阳为中心,呈“人”字形分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总长度约2700公里,跨越8省市,连通五大水系。分为四段:通济渠(605年):连接洛阳与淮河,沟通黄河与长江。永济渠(608年):北通涿郡(今北京),保障北方军事供给。邗沟(春秋始建,隋代改造):连接长江与淮河,沿用至今。江南运河(610年):从镇江至杭州,贯通长江与钱塘江。
隋炀帝迁都洛阳后,为加强对江南的控制,动用百万百姓,疏浚贯通之前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成了隋唐大运河。唐、北宋长期开凿、疏浚、整修隋唐大运河,使得隋唐大运河可以继续使用,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沿线城市(如扬州、杭州)繁荣。南宋及元朝建立后,随着政治中心北迁与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运河中的永济渠、通济渠逐渐失修而废弃。
2014年,隋唐大运河部分河段(如通济渠、永济渠)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9.它山堰
时间:唐朝
人物:鄮县县令王元暐
简介: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始建于唐太和七年(833年),由唐代鄮县(今宁波)县令王元暐主持修建。它是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与都江堰、郑国渠、灵渠齐名),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水利功能,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杰作”。
首创“堰体倾向上游”设计,实现“御咸蓄淡”功能。2015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10.钱塘江海塘
时间:东汉
人物:华信
简介:钱塘江海塘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海岸防御工程体系,主要分布于浙江省钱塘江入海口两岸。始建于东汉时期,历代持续修建,至明清时期形成完整体系。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海塘工程,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东汉华信筑“防海大塘”、五代吴越王钱镠首创“竹笼石塘”大规模修筑“捍海塘”、宋元时期采用“柴塘”技术、明清时期发展出“鱼鳞大石塘”等成熟技术。
11.木兰陂
时间:北宋
人物:钱四娘
简介: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拒咸蓄淡灌溉工程,与都江堰、它山堰、郑国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拦截木兰溪,灌溉莆田平原。
采用“筏形基础”施工法,首创“回澜桥”消能设计,形成精妙的潮汐调控系统。
2014年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12.京杭大运河
时间:元朝
简介:元朝在隋唐大运河基础上“裁弯取直”,形成南北直线走向:通惠河(北京—通州),郭守敬主持修建,连接大都与北运河。北运河(通州—天津),利用天然河道改造。南运河(天津—临清),沿用隋唐永济渠部分河段。鲁运河(临清—台儿庄),新开济州河、会通河。中运河(邳州—淮安),连接黄河与淮河。里运河(淮安—扬州),即古邗沟,沿用至今。江南运河(镇江—杭州),与隋唐江南运河基本一致。
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邗沟,隋朝时隋炀帝开凿贯通并大幅度扩修改建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
大运河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微山湖,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被誉为“千年水道神韵再现”
2014年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