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行测辅导

首页 > 国家公务员考试 > 备考资料 > 行测辅导

2026国考言语备考策略之词句理解题

安徽华图 | 2025-07-21 10:26

收藏

国考言语备考策略之词句理解题

  在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中,词句理解题作为测试考生语言感知能力的重要载体,其命题逻辑与解题方法值得深入剖析。该题型要求考生准确把握阅读材料中特定词句的语境化含义,既体现对语言基础能力的考查,又暗含对逻辑思维与文本分析能力的综合测试。

  从近五年试题分布来看,词句理解题在国考中呈现"非高频但具区分度"的特点。2023年副省级与市地级试卷中首次出现该题型,标志着命题组对考生语言精准理解能力的重视。尽管当前属于选考题型,但其命题视角往往独具匠心,常通过设置语义陷阱考察考生是否具备"语境敏感度"与"逻辑严谨性"。考生需警惕两种常见误区:一是脱离上下文的主观臆断,二是仅凭字面意思的机械理解。

  一、题型分类和解题核心

  根据大纲中的要求,词句理解题可以细分为三类题型,分别是代词指代、词语理解和语句理解。词句理解题的核心就是结合上下文的语境,不同的词语和句子会随着所在语境的不同而产生独属于该语境下的相应含义。代词指代题常见提问方式:文中划线部分的“这”/“此”/“其”指的是:

  解题方法:利用代词往前指的就近指代原则以及话题一致原则即可解题词语+语句理解常见提问方式:这段话中的“……”指的是:

  根据上述文字,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解题方法:①利用文段中表解释性的词语和标点符号

  ②利用文段中的关联词语

  ③转化为代词指代

  ④行文脉络,总与分之间互为提示试题演示接下来以23年国考试题为例,感受一下词句理解题的出题特点:

  【例】《新青年》创刊时名为《青年杂志》,因与《上海青年》杂志的名称部分雷同,从第二卷第一号开始,正式改名为《新青年》。这次更名本是被迫与无奈之举,但在陈独秀的巧妙处理下,却成为促进刊物发展的绝佳机遇。在更名后第一篇杂志的篇首,刊登了陈独秀的文章,重新定义了“新青年”这一概念,提出要以“生理心理”的标准,而非“年龄”来区分新旧青年。这一期杂志还刊登了一则通告,告知读者杂志更名事宜。变被动为主动,赋予“新青年”三个字鲜明的时代意义与先锋的思想价值,也让《新青年》有了更加精准的办刊定位。

  这段文字中的“巧妙处理”指的是:

  A.精准定位受众,激发情感共鸣

  B.采取差异策略,力求独树一帜

  C.明晰用户心理,精准投放内容

  D.借助事件传播,创造全新概念

  【解析】第一步,定位原文。“巧妙处理”出现在文段第二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以及这个词语本身的意思可知,“巧妙处理”指的是陈独秀的做法。结合上下文的内容,陈独秀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重新定义了“新青年”这一概念,第二件事就是第四句话中的告知读者杂志更名这件事。

  第二步,对比选项。A选项中的“精准定位受众”无中生有,“定位受众”不等于“办刊定位”,排除A项。B选项中的“差异策略”无中生有,排除B项。C选项中的“明晰用户心理”在文段中也未提及,排除C项。D选项符合“巧妙处理”的两种做法。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点拨】这道题目中的A选项为易错项,广大考生需正确理解“定位受众”和“办刊定位”的含义。前者指的是明确期刊内容的目标群体,后者指的是期刊的使命与存在的价值,就是期刊为何传播、传播什么、如何传播。

  另外对于文段的理解也需透彻,最后一句话是对陈独秀做法的意义的论述。

  最后在选项的理解上也可换个思路,A项和C项的“激发情感共鸣”和“精准投放内容”更加侧重做了某件事之后的结果描述,而文段问的是做法,强调做了什么。据此,A项和C项也可排除。

  词句理解题的备考,本质是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双重提升。考生需在掌握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高质量练习培养语境敏感度,方能在考场上准确破解命题人的“语言迷宫”。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