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备考资料

首页 > 军队文职 > 备考资料

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公共关系的对象(新闻传播学)

安徽华图 | 2020-03-12 09:21

收藏

  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公共关系的对象(新闻传播学)

  一、公众概念

  (一)公众的含义

  是指因面临某个共同问题而形成并与社会组织的运行发生一定联系的社会群体。是与公共关系主体(即社会组织)发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个人、团体和组织的组合,即公共关系工作对象的总和。

  (二)公众的特点

  1.整体性。公众环境是指组织运行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的总和。

  2.共同性。当某一群人、某一社会阶层、某些社会团体因为某种共同性而发生内在的联系时,这种共同性即相互之间的某种共同点。

  3.相关性。即他们的意见、观点、态度和行为对该组织,的且标和发展具有实际或潜在的影响力、制约力,甚至决定组织的成败。

  4.多样性。“公众”仅是个统称,具体的公众形式可以是个人、群体、团体或组织。

  5.变化性。组织自身的变化也会导致公众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又可能倒过来对组织产生影响、制约作用。

  (三)公众的种类

  1.按照公众对组织的重要程度分类

  (1)首要公众(2)次要公众

  2.根据组织对公众的态度分类

  (1)受欢迎公众

  (2)不受欢迎公众

  (3)被追求的公众

  3.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类

  (1)顺意公众

  (2)逆意公众

  (3)边缘公众

  4.根据组织的内外对象分类

  (1)内部公众

  (2)外部公众

  5.根据公众发展过程分类(公众四分法)

  (1)非公众

  (2)潜在公众

  (3)知晓公众

  (4)行动公众

  二、公众分析

  (一)目标公众分析

  1.员工关系

  员工公众:指组织内部沟通、传播的对象,包括组织内部全体成员构成的公众群体。员工公众既是内部公关工作的对象,又是外部公关工作的主体,是与组织自身相关性最强的一类公众对象。

  员工关系处理的基本内容:

  (1)承认和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

  第一,了解员工的意愿;第二,树立企业信念,提出奋斗口号;第三,开展各项专题活动,增加员工的凝聚力;第四,分享信息,参与决策;第五,创造一个使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良好环境。

  (2)做好心理调适工作

  (3)学会利用非正式团体沟通

  A.正确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B.注意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

  2.媒介关系什么是媒介公众

  指新闻传播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如报刊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编辑、记者等。媒介公众是公共关系工作象对中最敏感、最重要的特殊公众,这种关系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新闻媒介是组织与广大公众沟通的重要中介;另一方面,新闻界人士又是需要特别争取的公众对象,媒介与公众对象的合一,决定了媒介关系是一种传播性最强,公共关系操作意义最大的关系。

  3.顾客关系

  顾客公众:指购买、使用本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个人、团体或组织。顾客公众包括个人消费者和社团组织用户,顾客是与组织具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外部公众,是组织传播沟通的重要目标对象。

  顾客关系的工作内容:

  (1)收集顾客信息

  (2)及时向顾客传递组织信息

  (3)引导消费

  4.政府关系

  政府公众: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及其公务员。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构。政府具有领导社会的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经济管理的职能,是任何组织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重点公众。这类公众是组织在所有的沟通对象中最具社会权威性的公众政府公众的重要作用:

  (1)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政府利用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管理。这就决定了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不同于与其他组织的互利互惠关系,而是领导与服从关系。

  (2)宏观经济调控的功能。政府是国家政权的执行机构,除了政治、军事、外交的职能以外,政府还具有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扶助,对企业的发展影响极大。

  搞好政府关系的工作内容:

  (1)做一个好公民。包括安全生产,爱护环境,按时纳税,主动承担社会义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等。

  (2)了解政策法规。公关部门与组织的生产、财务、人事等部门通力合作,及时了解政府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保证企业合法运营。

  (3)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汇报工作,介绍情况,寄送组织材料,邀请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组织的各种活动等等。

  (4)主动协助政府工作。

  5.社区公众

  社区公众:指组织所在地区的其它组织以及居民,如工厂、机关、商店、学校、医院、居民等等。

  社区关系的重要性:

  (1)社区为组织发展提供各种社会服务

  (2)社区为企业提供劳动力资源,企业为社区提供就业机会(3)社区公众是企业比较稳定的顾客群

  (4)社区自然、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的发展

  (二)对公众个体心理分析

  公众心理:是公关活动的承受者(公关对象)对主体行为的感知与反映,它是组织调整自身行为以塑造良好形象的根据。公众心理主要包括:知觉、需要、态度、从众心理等。这些心理因素会影响到公众的具体行为,而对组织的公关活动产生影响。

  1.知觉与公众行为

  (1)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带有主观意识性的,致使人们的知觉往往与现实的客观世界不完全一致。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觉的选择性,二是知觉的偏见。

  (2)知觉的选择性

  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我们总是从许多事物中“被动地”或“主动地”

  选择知觉对象,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如边看电视边打电话。知觉的选择性,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所制约。

  A.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的组合。

  B.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主观因素:需要、动机、性格、气质、知识经验。

  (3)知觉的偏见

  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的或歪曲的印象。

  引起知觉偏见的常见原因

  1)首因效应:即第-印象

  2)近因效应:即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屡败屡战”的故事。

  3)晕轮效应:即一种片面的知觉

  4)定型作用。也称为刻板效应,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事物对象的固定印象,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2.需要与公众行为

  (1)需要的定义: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需要是有层次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所决定。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态度与公众行为

  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情感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是心理向行为过渡的临界点,是行为的准备状态。一般说来,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图三个因素构成。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受如下一些主客观因素制约:

  (1)社会因素;(2)团体因素;(3)宜传因素;(4)个性因素;(5)态度系统特性因素

  霍夫兰的说服模式

  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1)说服者的条件;

  (2)信息本身的说服力;

  (3)问题的排列技巧。

  4.流行、流言、舆论

  流行

  流行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了彼此之间发生连锁性的感染,即所谓的“一窝蜂”现象。

  流言

  流言是没有确切的依据,而在人们中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信息。流言不同于谣言,谣言是恶意的攻击,是谣言制造者故意捏造、散布的假消息。两者的区别在于动机不同,其共同点是:他们都缺乏明确而可靠的事实依据,但都能广泛传播。

  舆论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与看法,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是人们疲此间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

  (三)影响公众行为的群体心理

  1.有组织的群体心理

  组织内部形成的认同、归属意识和排外意识等。集中表现为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

  2.无组织的群体心理

  典型表现为时尚、舆论与流言、骚动等,会在短时间内互相感染。应当重视和应用。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