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北宋辽西夏(历史学)
一、北宋辽西夏
(一)北宋的中央集权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经过这番改革,而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将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朝历代。
宋朝在中央专设枢密院,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及其他官员不得过问。而枢密院虽能调兵遣将,却又不能直接统兵。这样,就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防止了武官将领权力过大。另外,遇有军事行动,统兵将领大多临时委派,平时军队实行“更戍法”,驻地几年一变,统兵将领也随之更换,“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目的是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形成个人势力,策动兵变。宋朝还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原则部署兵力。
(二)辽国的制度与宋辽对峙
自从兼并了渤海国、并得到幽云十六州之后,辽国吸收了大量封建的经济成份和封建的传统文化,开始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辽统治者采取了“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辽朝中央的官制有南面官制和北面官制两种。南面官沿袭唐以来的官制,中央设三省六部,官员多用汉人。北面官的长官都由契丹贵族担任,其权力比南面官大的多。
北宋初年,宋朝君臣尚有收复幽云诸州之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六月,宋太宗在灭北汉后,亲率大军伐辽,一路势如破竹,进围幽州。后因准备不足,被辽朝援军在高梁河畔(约在今北京城东南)击溃,损失惨重。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乘辽朝新君初立之机,又派三路大军北伐。战争开始时,三路军队节节胜利。但因各军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指挥不力,歧沟关(今河北涿州)一战大败,杨业负伤被俘、绝食而死。雍熙北伐失败。“高梁河之役”和“雍熙北伐”的失败,使北宋统治者失去了收复幽云诸州的信心,从此对辽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辽兵则不断南侵。
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圣宗及其母萧太后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围攻定州。宋真宗十一月率众亲征,后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溜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渲渊郡,故史称“渲渊之盟”。宋辽和平相处“擅渊之盟”以后,宋辽两国进入和平相处的时期。
(三)北宋与西夏的对峙
西夏国为党项族所建,建立者李元吴是党项族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通晓佛学和蕃、汉文字,熟悉中原王朝的法律、制度。注意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在西夏国所立制度,基本上仿照宋制。元吴称帝后,要求宋廷承认,但遭拒绝。双边贸易亦中止,宋、夏关系急剧恶化。
从宋康定元年(1040年)开始,元吴连年发动对宋战争,北宋连遭失败。
宋朝被迫让步,谋求与夏和好。西夏虽然连胜,但也多有伤亡,财力难以支持,国内人民普遍厌战;加上夏、辽关系破裂,为避免两面受敌,也愿与宋议和。于是,宋、夏在庆历四年(1044年)签定和约:元吴取消帝号,对宋称臣,由宋册封为夏国主;宋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重开沿边椎场互市,恢复民间商贩往来。
(四)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1.富国之法:青苗法;募役法(又称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2.强兵之法: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又叫置将法);保马法;军器监法。3.取士之法: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主要是为变法造舆论。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这三个具体措施。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五)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北宋户口和耕地逐步增加,推广使用了一些新农具,如新型水车龙骨翻车和筒车、以人力代牛耕的踏犁、省力过半的垦田刀等,从而使农业生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粮食产量有所提高。南北各地的农作物品种得到了交流,水稻的优良品种也在各地推广,甘蔗、棉花、茶叶、桑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范围也较前扩大。
北宋中叶,金属矿区已达二百七十余处,较唐代增加一百余处。冶炼时,普遍使用石炭(煤)作燃料,鼓风设备也由体积大、风力足的木风箱代替了鼓风皮囊,加快了冶炼过程,并可大量生产优质铁。采煤技术已接近近代采煤法。北宋的纺织业主要有丝、麻、毛等部门,其中丝织业仍占主要地位,并以两浙和四川地区最发达。北宋官府设有很多造船场所,其中虔州、吉州、温州、明州是著名的造船基地。北宋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北宋十万户以上的城市增加到四十多个。当时开封市内还出现了“瓦子”(或叫“瓦舍”、“瓦肆”),里面有“勾栏”(歌舞场所)、酒肆、茶楼和说书、唱戏的,热闹非常。唐代开始出现的在大城市周围的定期集市——草市和城市,到宋代已经普遍存在于各大、中、小城市周围,北方叫“集”,南方叫“墟”。农村中也出现定期举行的小市。真宗时,在政府许可下,成都十六家富户主持印造了一种纸币,代替铁钱在四川市场上流通,叫作“交子”。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六)边疆民族
北宋时期,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除契丹、党项族外,同中原王朝关系较密切的还有回鹊、吐蕾、壮和白(大理)、女真等族。
(七)金灭辽和北宋
天庆五年(1115年)正月,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建元收国,都上京会宁府(今阿城南),阿骨打即金太祖。金国在建立之初,是一个奴隶制国家。阿骨打比较注意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重用一些汉化很深的渤海人做谋士,因此金吸收了先进的汉文化,参照汉字创制了女真文,国力日益强盛。
公元1115年秋,阿骨打率金兵夺取辽重镇黄龙府(今吉林农安)。辽天祚帝亲率七十万大军前往讨伐,后因内部不稳,急忙撤退。至护步答冈(今黑龙江五常县西)被金兵打得大败,死者相枕百余里。辽从此元气大伤,无力与金相抗。金收国二年(1116年)到天辅四年(1120年),又先后攻占了辽的东京和上京,基本上控制了今东北地区。
金连胜辽军的消息传至北宋,宋朝君臣想乘机灭辽,收回幽云十六州。宋徽宗数次派使臣泛海出使金国,终于在宣和二年(1120年)与金缔结盟约,规定:宋金两国地位平等;宋金夹击辽,长城以北的中京由金攻取,长城以南的燕京(即南京,今北京)由宋攻取,灭辽后,燕云地区归宋,西京之地待拿获天祚帝后给宋(平、营、滦诸州的归属未定)宋给辽的岁币转送金国。这件事史称“海上之盟”。
宣和三年(1121年)底,金军大举攻辽,一路势如破竹,次年正月克辽中京,四月又克西京,辽天祚帝率少数残兵退入沙漠。这时,宋在金的一再催促之下,也派宦官童贯等率军两次攻打燕京,但均被辽军击败。无可奈何,只好约金军夹攻燕京。十二月,金兵由居庸关南下,攻占了燕京。宣和五年(1123年)秋,阿骨打在返回上京途中病死,其弟完颜吴乞买继位,是为太宗。他于宣和七年(1125年)派兵西进,擒获辽天祚帝,辽亡。
徽宗在位的二十五年(1100-1125年),是北宋统治最黑暗的时期。各地人民纷纷起义。
其中规模较大的,在南方有方腊起义,在今河北、山东一带有宋江等的斗争。金统治者从北宋对辽的作战失败和收复燕云的交涉中,深知北宋政权的腐朽、虚弱,因之想南下灭宋。
宣和七年(1125年)灭辽后,金即分兵东、西两路南下。东路军由斡离不率领,从平州(今河北卢龙)向西南攻燕京,西路军由粘罕率领,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南下攻太原,两路军准备在开封会师。西路军在太原遭到北宋军民的坚决抵抗,不得前进。东路军则因宋的燕京守将郭药师投降并做向导,得以顺利南进。消息传到开封,北宋君臣大惊。宋徽宗急令各地军队勤王,并禅位给其子赵桓。赵桓即位(钦宗),以次年(1126年)为靖康元年。
靖康元年正月,金军围开封。东京城破,开封军民抗敌情绪很高,要求参战的人达30万之多。金军不敢贸然进占全城。于是提出“和议”,向宋王朝勒索。宋钦宗派宰相何栗去金营乞和,完颜宗翰和宗望却要宋钦宗亲自到金营商议割地赔款之事,宋钦宗不得已进了金营求降,献上降表,并秉承金人的意旨,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向开封进发,对自发组织起来准备抵抗的民众进行镇压,然后金军大肆搜括宋朝宫廷内外的府库,以及官、民户的金银钱帛。宋朝腐朽统治者的投降政策,使开封人民遭受难以言状的灾难。
靖康二年(1127)正月,金军先后把宋徽宗、宋钦宗拘留在金营,二月六日金主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另立同金朝勾结的原宋朝宰相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四月初一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搜罗一空满载而归。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北宋由此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