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中国当代教育史(教育学)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的改变
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一)1949年12月,教育部下北京召开了新中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
会议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确定了全国教育的总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史新民主主义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工农教育
工农教育是指对工人、农民进行的教育活动。194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报告提出:教育应着重为工农服务,学校要为工农子女和工农青年开门。
二、学制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
1902年,我国第一个近代学制一—壬寅学制,但未实行;
1904年,我国实行的第一个近代学制一—癸卯学制是;
1922年,新学制一—六三三学制,建国以来虽有部分试点改革,但目前仍为我国大部分地区沿用。
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将正规学校系统中的初等教育修业年限规定为5年,实行一贯制,属于过渡性文件。
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此后,全国各地先后进行小学“五年一贯制”、中小学“五二二制”“五三二制”、小学和初中“五四制”“九年一贯制”等教育实践。
三、课程改革
1949-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1953-1955年国家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四、教材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出版工作计划大纲》中明确规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重编中小学课本,并于本年内建立全国中小学课本由全国统一供应的基础。”1952年秋季,经过人教社统一编写和修订的新教材开始投入使用。人教社于1956年根据《十二年制中小学教学大纲》,编写完成并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套中小学各科教材。
五、学习苏联教育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学习苏联教育学者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为代表,掀起一股学习苏联教育学的热潮引进苏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教学制度。
凯洛夫《教育学》对于中国现代教育、教育学建设的影响主要在于:
1.是迅速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学教科书的空白。
2.是凯洛夫《教育学》的精华:教师、课本、课堂的“三中心”倾向。
3.奠定了此后“公共课教育学”教科书的体系框架。
六、高等学校院系调整
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中华民国时期效仿英式、美式构建的高校体系改造成效仿苏联式的高校体系。
调整特点:1.私立高校退出;2.仿照苏联模式;3.人文社科被限制;4.高校部分教学权利收归教育部;5.拆散民国大学体系与思想改造。
七、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和学术思想
(一)1951年秋一1952年秋在中国开展的知识分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
(二)内容:按照党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各地先后举办军政大学、革命大学及各种短期训练班,组织知识分子学习时事政策文件,开设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主义、新民主主义论等理论课程。
(三)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1956年1月14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提出了正确对待知识分子问题的政策、方针和方法。
八、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作了全面论述。该方针一直沿用到50年代初期。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为了贯彻这一方针,1949年12月,中央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即“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
九、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影响
1.学校政治化严重且学生的素质较低下;
2.中断了“高考”,破坏了人才选拔的机制;
3.拉大了我国和西方国家教育事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