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80-90年代文学(汉语言文学)
一、80年代小说
1.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
1.伤痕文学(伤痕小说)
再现了十年浩劫造成的人民心灵创伤的历史悲剧,表达了整个民族在政治的反拨中痛定思痛的强烈感伤情绪,是新时期文学发展中的第一个高潮,由卢新华《伤痕》得名。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等。
意义与价值:
(1)伤痕文学冲破了极左文艺思想的种种清规戒律,冲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2)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
(3)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物,描写人性悲剧,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对新时期文学创作及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2.反思文学
以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代表作主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古华的《芙蓉镇》等。
反思内容:
(1)反思建国以来各种运动和极,左思潮对人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2)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和人们精神上的烙印。
(3)反思党和人民的关系,批判官僚主义。
(4)对扭曲人格或心理及,国民性的剖析与针砭。
3.改革文学
天津作家蒋子龙率先推出了《乔厂长上任记》,开创改革文学先河。
改革小说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的形象。大体类型分为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类。
茹志鹃、宗璞,莫言等对西方现代小说形式的借鉴
新时期中国作家在借鉴意识流时对其时间技巧的关注显而易见的,它在某种程度甚至超过对心理描写的关注。翻开新时期意识流小说实验的一些先驱者茹志鹃、宗璞等人的作品,能够看到他们的叙事离西方意识流其实有很大的距离,但是他们作品中自如的时空转换,却会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
这批意识流小说在结构上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在时间上跳跃频繁,跨度较大。经常有大块的省略,但叙述基本还是依循自然时序。因为使用了意识流时间,这个作品省略了许多不必要的过渡与交代;同时,时间段的自由穿插,也增强了对比作用,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更鲜明、有力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80年代以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分享了早期意识流作家在时间实验上的结果;也可以说,意识流的引进带来了中国小说在叙事时间上整体的变化,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新时期之初,作家对意识流的使用还有不少稚拙与生涩,他们仅仅借鉴了意识流的一些技巧,时空转换也不是非常圆熟,这种情况到了80年代中期才有所改变,此时一批青年作家崛起于文坛,这批作家知识结构中没有先入为主的框架,对意识流了解得更彻底,所以接受起来也没有障碍。如莫言的《欢乐》,它同此前作品有一个重大不同在于基本是依循人物的意识活动展开的,其中包括大量的人物潜意识和非理性的心理活动。传统小说时间结构中的那种“有序、均衡、渐进性和线性关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足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非连续、无序和情节的断裂。在时间问题上,莫言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他对时间的使用不仅仪是模仿西方作家现成的技巧,有很多自己的创造;他也不仅仅把时间作为一个手段,同时也把它作为生活的要素,形成了对时间独特的认识。莫言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叙事的现场感,他总是努力创造一种类似西语“进行时”的感觉。莫言小说特别擅长感觉描写,即便是描写遥远的过占,他也很少使用那种回忆的语气,而是倾向于把过去拉到现在,用一种“在场”的语气叙述很久以前发生的事,他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把读者直接领进各种“场景”中韩少功、阿城等的寻根小说.
1985年前后兴起。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1.前奏:汪曾祺、邓友梅等的小说创作。
2.寻根小说对根或文化的态度:
第一类:持肯定态度。如阿城《棋王》,邓友梅《烟壶》、《那五》等。
第二类:持否定态度。如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等。
第三类:持辩证态度。如冯骥才《神鞭》,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等。
刘索拉等的现代派小说
“中国式现代派小说”是指1985年前后中国文坛出现的以夸张变形等西方现代派小说手法来关注现代个体人的生存状况,展示现代人的失落、惶惑和生存荒诞感的小说。包括王蒙等的意识流小说、宗璞等的荒诞小说和刘索拉等的“观念”意义上的现代派小说。从传统意义上说,中国小说长于通过描写外部现实世界,即描摹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关系来表现人物性格及其命运;而王蒙等进行的小说变革,则从结构技巧、思维变换和展现风格等视角,改变了以往的小说形式。在这些小说中,事件与人物性格的展开均无固定的时空顺序及因果逻辑,文本结构是按照人物的心理及“意识”流程演绎故事的跌宕起伏和人物的悲欢离合,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意识流”小说。
马原、余华等的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重视“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小说叙述方法的意义和变化,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因此,又称“实验小说”。
“先锋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先锋小说”是指具有先锋精神的小说创作,即“先锋文学”中的小说创作。
狭义的“先锋小说”则专指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形式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创作潮流。其主要作家有最初的马原、莫言、残雪、苏童、洪峰,和稍后出现的格非、孙甘露、余华、叶兆言、扎西达娃、北村、吕新,也可以包括再晚一些出现的更年轻的邱华栋、朱文、韩东、东西、刁斗、何顿等被称作“晚生代”的作家
池莉、方方、刘震云等的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是以描写现实生活中平常琐事为题材的小说,笔墨淡雅,缺少激动人心的故事。80年代中期我国文坛的“新写实”小说是一个拥有众多作家的复杂的创作现象。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刘恒的《伏羲伏羲》,刘震云的《新兵连》、《单位》,叶兆言的《枣树下的故事》、《状元境》等,都曾被有些评论划入“新写实”小说。在“新写实”小说里,正统现实主义的现实观念和理想主义完全被突破了。新写实小说专注于“现象”,从司空见惯的、平平淡淡的凡人琐事中汲取诗情。没有热血,没有烈火,历史的冲突化作小夫妻间永不休止的口角和活命的奔波,大事件被小事件所代替。新写实小说由于把自己贡献给既无过去又无未来的永恒的生存矛盾,理想主义便不得不从现实中隐适,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存在哲学——渴求活命或为活命而奋斗的哲学。它的题材都是关于普通人的故事。
王朔的小说
王朔的小说一般以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善恶分明、讽世喻时等特征。以调侃的语言来解读那个时代和所处那个时代的人或者是事物。在王朔的笔下,我们民族和社会已经从10年前的控诉过去、反思历史悲剧转而面对现实,求取现实对人的生命、人的生存的满足,从而实现现实的价值,直白地说,在王朔看来,除了一部分思想家外,整个民族反思历史的文化意识已经消退。在社会生活中,改革家、学术家、社会活动家以及用阶级划分的“政治人”仿佛都退到了幕后,代之而起的是成份芜杂的小市民阶层。他们置政治、理想、抱负等等于脑后,他们不是英雄也不是反英雄,没有顶天立地的气概,也没有济世救民的精神,庸庸碌碌,投小机,取小巧,满脑子是个人的欲求和猥琐的念头。可以说,这些人物的心态和行为方式都是反传统的(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近传统),崇高和伟大隐去了,卑下和渺小才凸映在我们眼前。
三、80年代诗歌和戏剧
80年代新诗概况
1、“四五”诗歌运动
一次为纪念、缅怀周恩来,控诉“四人帮”的政治性、群众性广场诗歌运动。再次扬起了文学启蒙的旗帜,表达了人民政治觉醒与政治参与的热情。
这次诗歌运动体现出以下意义:
(1)民间力量的展示和人民主动参与历史的热情显示。
(2)对政治权威一体化意识形态的否定。
(3)以反叛、愤怒和控诉的姿态显示了文学的转型。以诗歌作为反抗“四人帮”的武器。
(4)文学再一次体现了启蒙的功利性质。
诗歌主要特点:多采取古典诗词与现代新诗相结合的形式;忧国忧民的情绪、愤怒的情绪、声讨的情绪以崇高的美学特征表现出来;短小精悍富于战斗性,具有广场朗诵诗歌的特点。
2、以1976年四五运动,天安门诗歌运动为起点,诗歌重新获得了独立的品格。80年代是诗歌的繁荣期。诗歌从大悲大喜的歌颂和控诉,进而转向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受和思考。50、60年代的诗人、“归来的诗人群”、朦胧诗、新边塞诗、新生代诗歌的加入构成了80年代诗歌的同声歌唱。
朦胧诗
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这样一些特征。
沙叶新的戏剧
回族作家沙叶新的话剧创作崛起于新时期,被誉为“海派戏剧的代表”、“实验话剧的先锋”,曾因剧作产量丰富、现实性强成为新时期戏剧舞台上的重要作家,在国内外享有较大的影响力。
在人物塑造方面,沙叶新以其敏锐的视角,选择新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和市民关心的话题作为戏剧题材,其剧作表现出强烈的时代参与意识和政治敏感性,既有对热门事件的评析又有对人生的反思。贴近生活、追踪时代脚步是沙叶新剧作的显著特色。强烈的时代精神需要通过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加以诠释。沙叶新塑造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适应并符合观众的内心期待和审美判断,才能将戏剧主题深入人心。沙叶新总是开掘剧作对于广大市民观众的切实可感性,即使是历史人物、革命家,他们的性格、思维方式与行为逻辑并不与普通观众构成巨大的审美差距,重在展现他们的世俗意义,亦即社会普通意义。沙叶新经常站在普遍的民众一边,批判人民所厌弃的社会现象、颂扬被人们所首肯、所怀念的思想品质。
巴金的《随想录》
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随想录》是巴金一生的心血。他在晚年终于写下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如果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
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深刻反思,完成了最真实人格的塑造。
四、90年代文学思潮
90年代文学转型
1.泛商品化的文学盛行。
2.文学走进大众生活。
3.休闲文学占据市场。
后现代主义与探索中的新思潮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后现代主义渗透到当代社会的所有方面。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景象的怀疑,最极端的是整个地排斥现代性观点。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1.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起步
80年代初,也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第一阶段。标志是:在中国当代文学通常的三大体裁小说、诗歌和散文领域中,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女性的声音:说出的是女人受压抑的经验,并喊出了对这种经验的不满,发出了要求改变女人受压抑处境的呼声。张洁在小说中喊出“为了女人,干杯”后不久,诗人翟永明在她1984的《女人》组诗前,专门写了一个
“黑夜意识”的序言。
2.发展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话语权的觉醒和女性话语建构带来了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连续性,这也是中国女性文学思潮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这使它从社会学层面和文学层面都产生深远的影响,赢得女性读者特别是知识妇女读者群的欢迎。1985-1995年长达10年之中,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处于持续发展,女性话语建构尤为丰富。中国女作家以“性别之声”的发出为使命,自觉探求女性解放之路,重新审视历史、现实,重新看待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并重新反思关于妇女解放的承诺与事实情形。这一切努力抵消或对抗着现实与文化领域中男权思潮的回潮。
3.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成熟
90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呈现了向女性文化运动转型的特点。这个特点也是它与世界女性主义运动接轨必然会呈现的。一些女作家不仅写作文学作品,也主动界入女性主义批评,她们企图将文学中传达的女性话语现实化,成为人们的理论,成为一种观物方式,从而达到改变文化环境,改变女性现实处境的目的。
五、90年代小说
陈忠实等的新历史小说
在文学创作上,新历史主义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不能将一个时代的文学与其政治、经济、历史截然分开,而应将文学与非文学加以“综合研究”,力图达到“文化政治历史诗学”的“重写文学史”目的。相应的,新历史小说摈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二元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同时,挖掘传统历史文化对现时的影响,整合积极精神因素,塑造民族意识,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王安忆等的女性小说
所谓女性作品,是女性创作的专门反映女性生活、女性心理与女性情感的作品。考察女性作品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女性意识。所谓女性意识,是女性把自己放在与男性同等的“人”
的位置上,并由此注重自己的性别特征,肯定自己的性别身体体验和心理体验,并通过女性话语表达出来的自我意识。张洁、张辛欣等女性作家首开先河,张扬女性的自我意识。此后,又涌现了一批新的年轻女作家,她们重新审视女性自我的特异性,反思女性被压抑和被遮蔽的历史,重新认识属于女性自己的历史、心灵、情感、思想、文化以及语言。这是对女性自身角色的逐步体认和发展,也是女性意识的逐步深化。但是文坛上林林总总的女作家,她们只是借助于当时的人道主义和启蒙主义思潮的“宏伟叙事”来阐发觉醒女性意识,还没有真正以自觉的性别意识建立起自己作为女性审视世界的独特方式和角度,而实现这一突破性转变的作家正是王安忆。
张承志等的文化道德小说
1.文化道德小说创作的概况
文化道德小说是90年代兴起的一股高举道德理想主义大旗,与大众化、世俗化文学潮流相对抗的小说创作潮流。
2.代表作家作品
张承志的《心灵史》,史铁生《务虚笔记》,张炜的《九月寓言》,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等。
3.文化道德小说创作特点
(1)崇尚自然,融入大地,颂扬人道,歌唱理想。
(2)对宗教的虔诚和领悟,对民间的亲近与关怀,使作品多少有神秘性。
(3)情感真挚纯洁,语言朴素凝练,没有商业写作的浮躁心态
(4)艺术上力求突破传统,结构中心人物,描画群像,用随意的散点式结构叙述作品清新而不落窠臼。
4.张承志及其《心灵史》
《心灵史》称得上页页惊心。它描写的是西北一个哲合忍耶的回教支派,因倡导“人道、人性人心”被清政府视为异端并遭到镇压。张承志第一次客观地描述了他们备受迫害的历史,集中反映了文学与民族,文学与宗教,牺牲精神等相关主题。
六、90年代诗歌和散文
90年代诗歌
90年代,新诗在多种向度上探寻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多元是新诗在90年代的基本风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广泛的实用主义对物质的追求,诗歌作为一种“贵族”和观念的艺术,很难市场化,诗歌呈现处四面碰壁的尴尬。
1.90年代诗歌的创作困境
90年代的诗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1)首先是外在生存环境的艰难。在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勃兴的语境下,新诗这样倾向心灵的、非实用的文学样式失去了它原有的阵地。
(2)诗人队伍的分流。一些诗人转写散文、小说,一些下海经商。有一些诗人顽强地坚守诗歌,相信诗歌在精神净化方面的独特作用,试图为诗歌艺术的辉煌而作长期的努力,通过守护诗歌来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2.90年代诗歌创作的特点
(1)对诗歌文体意识的进一步强化,是90年代诗歌探索的主要路向。使人们更加强调“自我”在诗歌中的地位,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与不断演进的观念表达对历史、现实、人生等层面的思考。
(2)90年代青年诗人的艺术探索主要立足于对诗歌本体的建构和对个体体验的关照。他们试图从个人的复杂体验中找到一些生命与艺术的光亮。诗歌风格在总体上趋于凝重,沉思多于浪漫,生命感强于使命感。
90年代散文。
1.“散文热”的出现
表现:(1)旧作重刊;(2)散文刊物增多;(3)作者增多;(4)读者对散文的高消费。
原因:主要与市场经济下的文化消费取向有关。
2.散文创作的主要类型
(1)大散文
1992年贾平凹等人创刊于陕西的《美文》率先倡导“大散文”,在明确指出现时“散文热”中的种种琐屑与无序的同时,流露了有可能重新推导、整合出一种真正具有文学史言说价值的大散文企图。大散文疏离狭隘的私人化写作倾向,作者基于普遍的人类精神,有人文情怀,在一个较有高度的文化基点上,以散文的方式观照、体悟、思考现实社会、历史演化以及人类生命存在的图式。
(2)艺术散文:即叙写描绘人生与自然景态的、浸透着作者性情的抒情性散文。
(3)小女人散文:以素素、黄爱东西等为代表的女作家写的散文,表现都市女性、时尚生活、闲适情调。
(4)新生代散文:新代作家创作的具有新的形态与精神的散文。
(5)文化散文:90年代出现的一种散文,它在创作中注重作品的文化含量,往往取材于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观,或通过一些景物人事探究历史文化精神。作者多为一些学者或具有较深文化修养的学者型作家,因而这类散文往往显得视野开阔、气魄宏大,且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代表作家有余秋雨、汪曾祺、张中行、张承志等。
(6)学者散文:由学者创作的以才学、理趣等学术文化内涵的表现见长的散文。代表作家有季羡林、金克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