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30年代文学(汉语言文学)
一、30年代文学思潮
1.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本阶段文学的整体特征:文学主流的政治化;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地位的确立;文学的多元化并存。
30年代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文学时代。
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国民党推行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力图建立“三民主义文艺”。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及其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
自由主义作家和民主主义作家的文艺观,代表人物有梁实秋、沈从文、朱光潜等。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艺的超功利性与独立性,认同艺术“超脱现实的原则”,认为“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强调文学的表现人生和悦情作用,主张“诗意人生”。
2.30年代文学论争
(1)左翼作家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论争
(2)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人的批判
(3)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的论争
(4)左翼作家与自由主义作家和论语派关于“性灵文学”的论争
(5)左翼作家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6)关于“大众语文”的论争
(7)对胡秋原的“文艺自由论”和苏汶的“第三种人”的批驳
二、30年代小说
1.茅盾的创作道路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茅盾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自幼就受到比较开明的家教,读过家塾,学过《三字经》,也读过“新学”。小时候尤爱读《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聊斋志异》等古典小说。1916年8月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工作,并开始翻译、编篆中外书籍,在《学生杂志》《杂灯》等刊物上发表文章。五四运动时期,发表了《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和《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等论文,较早地大力提倡“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矛盾还致力于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对东欧、北欧被压迫民族的文学尤为注重。
2.《子夜》的主题、人物和结构艺术
(1)《子夜》的主题
《子夜》是茅盾的里程碑式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以“子夜”为名,象征着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社会现实。它通过对中国二十世纪30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式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2)《子夜》的人物
吴苏甫是长篇小说《子夜》的主人公,是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典型。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决定了民族资本家在大敌当前的时候,他们要联合工农对敌,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在工农觉悟起来的时候,他们以要联合敌人反对工农,具有作为反革命助手的反动。吴苏甫就是这种既有榨取工人血汗仇视农民运动的一面,又有抵抗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发展民族工业愿望的一面,具有二重性的复杂人物形象。
3.老舍的创作道路
老舍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基本上显示了老舍创作的基本风格,对市民命运的密切关注,幽默讥讽的笔法特色初步显示出来。
中期:小说创作的成熟期,《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月芽》。代表作是《骆驼祥子》。《离婚》标志幽默讥讽的特色开始成熟了,《猫城》有政治色彩和寓言故事。这个阶段对市民形象的塑造达到了典型化的程度,幽默风格达到了圆润的境地。
后期:显示了风格的发展和变化,以《四世同堂》为突出特点,老舍对市民形象的描写,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特的体系,构成了老舍的市民世界,幽默讽刺进一步深入转化为批判和揭露。
4.《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
与其他作品人物塑造不一样的是,《骆驼祥子》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老舍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局限于直接的剖析,写出大段的内心独白,而是结合着情节的发展,采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来刻画他的心理变化:或通过简短的对话来表现,或通过具体细微的动作来揭示,或借助别人的眼睛和话语来反映,或借助景物的变化来衬托。
“京味儿”语言可以说是老舍最具标志性的特色。老舍最善于从北京口语中提炼出自己特有的语言,形成幽默、洗练、优雅,略带“雅谑”的“京味儿”语言。简洁朴实、自然明快是其最大特色。《骆驼祥子》的语言造诣,充分表现了老舍是一位致力于民族化与大众化的语言艺术大师。
5.巴金的创作道路
巴金姓李,名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
最早的文学作品是1922年至1924年初在成都和南京写的,今可见的有诗歌十六题三十首,散文篇。这些作品绝大部分发表在当时有影响的刊物《文学旬刊》和《妇女杂志》的诗专栏上。
1933年12月,巴金住在燕京大学蔚秀园内沈从文的家里,完成了中篇小说《电》。总题为《爱情三部曲》的《雾》《雨》《电》是巴金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他自己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最为爱的一部作品。
6.《激流三部曲》深刻的反封建意义
《激流三部曲》深刻的反封建意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激流三部曲》描写了封建家庭内部不同代表人物的生活,通过他们之间那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来揭露和控诉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从而表现了作品反封建意义的激烈性。
第二,《激流三部曲》在描写封建家庭生活史的同时,还集中描写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反叛的一代,从而表现了这部长篇小说反封建思想的坚决性。
第三,《激流三部曲》还刻画了封建家庭内部觉醒和腐朽的一代,通过对觉醒者和腐朽者的集中描写,无情地鞭挞了黑暗的旧制度,宣判了封建旧家庭旧礼教后继无人,敲响了封建制度灭亡的丧钟,于是非常有力地表现了这部小说反封建思想的彻底性。
7.沈从文的创作道路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湖南凤凰县人。1924年第一篇作品《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在《晨报副刊》发表,进入新月派圈子。1933年是沈从文收获颇丰的一年,9月与张兆和结婚;开始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创作代表作《边城》;引起“京派”“海派”之争。沈、张的婚恋对沈从文的创作影响很大,其湘西小说女主人公往往以张兆和相貌肤色为原型。抗战爆发以后,在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9年离开文坛,基本停止创作。1964年完成文化研究专著《古代服饰研究》。1980年曾赴美讲学。1988年逝世于北京。
8.《边城》的人性美、人情美
沈从文的大多数文章都是写的湘西。文章中的湘西似一首美好的抒情诗,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文中人物淳朴、真挚、善良,有他们的喜怒哀愁、爱恨憎欲。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少夸饰,不铺张,单纯而又厚实,木讷却又传神,表现出一种普通人物的优美的、健康的、自然而不违悖人性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9.丁玲、张天冀的小说
《丁玲小说》收录了丁玲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从中不仅可以探测到作为一名女性,丁玲对于自己社会角色的敏感和中国新女性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全部心路历程;同时,也可以发现作为一名革命作家,丁玲在社会主流意识的影响下,自觉调整创作方向,不断适应时代和人民的需要。
张天翼讽刺小说的特点:
①俯视讽刺对象,注重在人生一瞬中透视出丰厚的人物性格史,勾勒人物线条明净而不驳杂,善于狄更斯式地提炼人物的习惯动作与用语,抓住人物的灵魂廓大其细小特点,写出大的性格;
②重视叙述角度的灵活多变,以动作、情绪作为叙述结构的内在依据,淡化故事情节,依靠戏剧性细节和矛盾来结构小说,形成横向结构的片断性、速写性很强的富有戏剧张力的小说形式:
③泼辣豪放的漫画式的夸张风格,意旨浮露的讽刺艺术;
④新鲜流动的口语。
10.新感觉派小说
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
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于1928年9月创办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
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三、30年代诗歌、戏剧和散文
1.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诗
被称为现代诗派“诗坛的首领”的戴望舒(1905-1950年),1927年所写的《雨巷》已经显示了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1929年创作《我的记忆》,这首诗成为现代诗派的起点。戴望舒主持的《现代诗风》进一步扩大了现代派诗的影响,约在1936、1937年间达到了创作的极盛期。
卡之琳对戴望舒的诗歌语言、形式、风格追求做过这样的概括:“在亲切的日常生活调子里舒卷自如,敏锐,精确,而又不失它的风姿,有节制的潇洒和有功力的淳朴”这“意”与“象”的浑然一体,“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正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主要追求与特征。
人们由此发现的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主流的深刻联系。这里,无论是对主客体交融的“意象”的注重、意象原型的选用,以及意象叠加的诗的组合方式,还是“人”
与“自然”的和谐与交融的追求,贯注于意象中的感伤情调,都显示出对传统的回归,这也正是30年代的典型的现代“诗情”。所谓“古典的内容”,即是针对早期象征派对异域情调的炫弄,要求真实地表现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真切地传达处于传统的重负与现实的动荡夹击中的中国读书人的心境、情绪,从中取得真实的诗情。
2.《雷雨》《日出》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繁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该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日出》是曹禺的第二部剧作,写于1935年,作者当时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交际花陈白露受银行家潘月亭供养,整日与一群游手好闲的寄生虫相周旋,虽厌恶和鄙视周围的一切,但只能抱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昔日的恋人方达生试图拯救她,但她无力自拔。潘月亭投机股票失败,陈白露债台高筑,深感前途渺茫,终服安眠药自杀。剧本用人像展览式结构,以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中心,以陈的客厅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为活动场所,把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揭露剥削制度“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本质。在艺术创作上,作者采用横断面的描写,力求写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因而《日出》具有纪实性特点,一切都像生活本身而不像“戏”。
3.曹禺的戏剧艺术成就
①《雷雨》和《日出》是曹禺先生最早的作品,这两部作品的发表,标志着中国话剧创作艺术已经成熟。在曹禺先生创作的这两部作品中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剧作的这些特点,是话剧创作成熟的标志。从此之后,戏剧创作具备了现代成熟剧作的水平。
②曹禺先生的剧本创作不仅仅是供人们阅读的,而是具备非常明显的舞台效果,是可以被很好的演绎成为舞台剧的,可以说是曹禺的作品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转变。
③曹禺先生的剧作《雷雨》《日出》《原野》等都是比较复杂的大型舞台剧,可以说是曹禺开创了大型多幕戏剧的先河,促进了大型多幕戏剧的发展。《雷雨》《日出》以后,现代大型戏剧创作多起来了。
4.30年代小品散文
30年代,散文创作的文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同时,由于社会的空前政治化,导致散文创作也受到政治和党派色彩的影响。根据政治倾向,散文主要分为三大类:左翼作家、自由派作家(周作人、林语堂)、京派和其他作家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