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40年代文学(汉语言文学)
一、40年代文学思潮
1.40年代文学论争
(1)对抗战文艺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
(2)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3)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
(4)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的论争(5)对唯政治倾向和非政治倾向的讨论
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942年5月2日至23日,毛泽东在整风运动上做的系列报告。
(1)主要内容:
文学与革命关系问题:文学必须为工农兵服务,必须为革命服务。
文学如何为工农兵服务问题:如何处理普及与提高,解决文学的源与流的关系;在普及中提高;文学的源是生活,流是传统。
文学要加强统一战线。
文学批评的标准问题: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提出要开展文艺斗争,开展整风运动。
(2)历史意义:
规范、指导了解放区的文艺创作,带来了文艺创作的新气象。
促进了解放区文艺的大众化、民族化,带来了解放区文艺的新形式。
加强了文艺思想的统一和创作方法的统一,使文艺更好的服务于大众、服务于战争。
解放后成为中共制定文艺政策的法典,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
二、40年代小说、诗歌和戏剧
1.钱钟书与《围城》
钱钟书(1910年-1998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学士学位。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
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2.现代通俗小说与张恨水
(1)通俗小说的特征
观念上:政治功利性弱,商业目的性强;趣味上:倾向于消遣、娱乐、游戏;创作方法上:有明显中国传统小说特征,模式化、程式化;
读者群:广大市民层为主。
(2)40年代各类型通俗小说及主要作家作品
①沦陷区
繁荣原因:沦陷区(京津沪宁杭)本就是通俗文学大本营,商业繁荣、经济中心;沦陷后新文学作家大批撤退,新文学急剧萎缩让出市场,日伪对高雅进一步压制,对通俗放手;
读者方面,沦陷后人们的灰暗心情需要通俗文学填补心灵空虚。代表作家有张恨水、刘云若,形式上体现出现代特征,社会主题更深入、重大,用言情探索人生。
②国统区
典型的通俗、先锋两栖作家,如徐,无名氏。现代罗曼司:都市大众传奇小说。
(3)张恨水
张恨水(1895年-1967年),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张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更以作品多产出名,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三千万字,堪称著作等身。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
3.艾青诗歌的艺术成就
首先,从国内方面来看艾青诗歌艺术成就和他的重大影响:艾青是中国新诗六十多年发展史上坚持最久成果最丰富的诗人;他的诗歌始终是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开了一代诗风。
第二,从国际方面来看艾青诗歌艺术成就和他的重大影响:艾青的很多诗歌作品,写的是人类相通的东西,共同的能够理解的生活。
第三,艾青在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方面的成就:他的诗歌理论、诗歌美学,完全是建筑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他总结了诗歌创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经验,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提出了诗歌的最高境界——单纯、朴素、明朗、集中。
4.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九叶诗派在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就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
的综合。他们既反对逃避现实的伪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平衡,即“不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让现实扼死艺术”。因此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5.郭沫若的历史剧
郭沫若的历史剧,以豪放、热烈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形成了他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戏剧含有丰富的情感,如同他的热情奔放的诗歌一样。他的戏剧,可以作为抒情的散文诗来读,清新瑰丽,荡漾着感情的微波。他在塑造古人形象时,从不采取客观描写的态度,在不违反人物特定的历史和阶级内容的条件下,往往在历史人物身上注入了更多的主观性,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融化在艺术形象里面。
代表作品有《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高渐离》等。
6.夏衍的《上海屋檐下》
1937年4、5月间,夏衍开始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三幕剧《上海屋檐下》,当时正是西安事变之后不久,抗日统一战线处在酝酿之中。在这个剧本中,作者认真地“用严谨的现实主义去写作”,有意识地在人物性格刻画和环境描写等方面下功夫,力图“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这个大的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音”。
三、解放区文学创作
1.解放区文学创作概况
在解放区这个“新的世界”里,小说创作在表现“新的人物”上取得了两大创作实绩:
其一,以新的主题表现人物新的精神面貌。
其二,以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实践文学与民众的真正结合。
创作概括:
延安文艺座谈会及其《讲话》。
民歌体叙事诗及报告文学的创作。这一时期标志着解放区诗歌创作最突出成就的是反映解放区军民英勇奋斗和新旧两个时代交替过程中巨大变化的民歌体叙事诗。
赵树理、丁玲、周立波和孙犁等人的小说创作。
2.赵树理、孙犁等的小说
赵树理是《讲话》发表后努力与工农群众结合的一代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被誉为“人民艺术家”。1937年抗战爆发后,赵树理写作了大量小说、小戏和快板等。1943年5月,他完成了著名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10月,又创作了被誉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的《李有才板话》;1945年冬,写成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此外,赵树理还写有短篇小说《孟祥英翻身》《福贵》《邪不压正》等。赵树理的小说对于农村生活和农民心理有着真切深入的理解,以由生活实际出发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表现了当时人们所普遍关切的社会问题。
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孙犁是除赵树理之外的解放区最重要的短篇小说作家。孙犁小说着重于挖掘农民尤其是农村妇女的灵魂美和人情美,在艺术上追求诗的抒情性和风俗化的描写,带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其作品有《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集和中篇小说
《村歌》。后来以他为首,形成了一个荷花淀派。
3.歌剧《白毛女》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
(1)艺术形式
《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
第一,歌剧情节结构,吸取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
第二,歌剧的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
第三,歌剧的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第四,歌剧的表演,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同时,又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既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
(2)文学结构
《白毛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大胆的浪漫主义手法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的典范之作。剧作由前半部分的现实主义向后半部分的浪漫主义的过渡,即见作者的集体智慧,也反映了《白毛女》在加工修改过程中的发展趋向和基本色调。
4.长篇叙事诗的成就
四十年代,中国先后经历了两次战争: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人民历尽艰辛,也品尝了胜利的喜悦,特别是抗日战争中沦陷区的中国老百姓,就像亲历了《神曲》的地狱一般。诗人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在创作长篇叙事诗时,很自然地将描写、歌颂民族英雄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伊兰布伦》《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花与果实》《古树的花朵》《小蛮牛》《静默的雪山》《岁寒曲》《柴堡》《英雄的草原》《捧血者》都突出了威武不屈、百折不挠的民族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