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备考资料

首页 > 军队文职 > 备考资料

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50-60年代文学(汉语言文学)

安徽华图 | 2020-03-19 11:58

收藏

  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50-60年代文学(汉语言文学)

  一、50-60年代文学思潮

  1.50-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1)三次文代会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第二次全国文代会中心议题是繁荣创作,批评错误倾向;第三次全国文代会中心议题是确定文学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总结经验教训。

  (2)50年代初的三次大的批判运动

  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2-1955年对胡风文学思想的批判。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4)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影响:践踏了“双百”方针,断送了贯彻“双百”方针的成果,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想的膨胀;群众性的批判运动,伤害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造成了当代文学的巨大损失。

  (5)文艺政策的调整(1961一1962年)

  提倡题材的多样化,破除题材上的清规戒律;在选择题材上,放松题材限制。

  三次会议: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以及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

  二、50-60年代小说

  1.柳青、梁斌、杨沫等的长篇小说

  (1)柳青《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2)梁斌的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由三部长篇构成:《红旗谱》、《播火记》、《风烟图》,主要人物有:朱老忠、严志和、冯兰池。

  (3)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在1959年被改编成电影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篇,风靡全国,还被翻译介绍到东南亚,也大受欢迎。主人公为林道静,是一部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改造的小说。

  2.李准、茹志鹃等的短篇小说

  李准有短篇小说集《卖马》、《不能走那条路》、《芦花放白的时候》、《车轮的辙印》、

  《李双双小传》、《春笋集》、《李准小说选》。

  茹志鹃,1958年《百合花》的发表,引起了评论界对她的小说风格的讨论。她的小说很少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很少将人物置入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展示,更多的是从一些细小的家庭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对人物的内心情感的波动做“针脚绵密、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

  3.《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百花文学”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文艺观念的新探索的指导下,文艺界出现了昙花一现的新气象,出现了一些干预社会现实、描写人情人性的作品。为后世文学启蒙起到了促进作用。在理论探索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探索,以是对人性人情在文学中的价值和地位的探索。

  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讲述的是关于20世纪现代中国社会的“疏离者”的故事。与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颇为近似。《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及其他的“干预生活”的创作,以富于浪漫激情的青年知识者的叙述人身份,来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社会“危机”;在一些作品中,并表达了对于前景不能确定的忧虑,和他们的“英雄”孤立无援的“悲剧”。

  三、50-60年代诗歌,戏剧和散文

  1.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

  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主要有《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林区三唱》《甘蔗林

  ——青纱帐》《厦门风姿》《昆仑行》等。作为一个在革命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诗人,战士是郭小川心灵的本质,革命是他诗歌的灵魂。建国后,郭小川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把反映、歌唱新时代生活作为诗歌创作的崇高使命,努力以诗歌这一艺术形式为时代潮流推波助澜。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创作开始于1956年,写有《放声歌唱》《东风万里》《十年颂歌》《雷峰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风暴》等。这些诗歌大都从一个政治命题出发,以充沛的激情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纵横展开,思考、回答历史和现实的问题,阐发自己的政治理想、信念和所感受到的时代精神,并以此作为贯穿全诗的感情和思想脉络。诗歌带着强烈的政治思辩色彩和时代政治特征。

  2.《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

  《茶馆》对旧时代大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借助于剧中的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老舍通过对三个善良、质朴、正直人物命运悲剧的凭吊,痛诉了那个时代的怪异和丑陋。

  艺术成就: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浮雕式人像展览;独特的喜剧样式;诱人的语言魅力;侧面透露的手法。

  3.《关汉卿》的两重主题及艺术构思

  两重主题:“为民请命”是《关汉卿》的政治主题,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响当当的“铜碗豆”精神是《关汉卿》的性格主题。

  艺术特色:复线式结构,又称“戏中戏”;话剧加唱;悲剧结局。

  4.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艺术风格

  (1)杨朔散文着力于一种严峻的思考、哲理的诗化、深挚的爱恋的意境创造。

  (2)秦牧散文的创作思想和美学原则是追求丰富的知识性,在谈天说地、论古道今的知识趣谈中寄寓深刻的思想性。

  (3)刘白羽的作品雄浑、豪放。于哲理思索中含深沉,于感情喷薄中露豪迈,于布局谋篇中显潇洒,于征辞选字中见绚烂。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