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香港文学(汉语言文学)
(一)香港文学概况
香港文学发展,演变的过程大体可概括为:由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到写香港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再到对人类生存,前途的关注;由现实主义到写实与现代手法相融合,到受后现代的影响,最终趋向多元化。
香港的作家队伍:
1.香港本土作家。当代香港本土作家大体可分为三代,即老一代、第二代及新生代。
老一代本土作家主要是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出生的,以侣伦(代表作《穷巷》),黄谷柳(代表作《虾球传》)等人为代表。
第二代本土作家是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出生的,以海辛(代表作《乞丐公主》),西西(代表作《像我这样一个女子》),吴煦斌(代表作《牛》)等人为代表。
新生代本土作家是指60年代前后出生的作家,如钟晓阳、黄碧云、董启章等,这批作家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
2.“南来作家”
在香港创作界,“南来作家”(指由内地南来香港的作家)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创作力量。
纵观20世纪香港文学发展的历史,一共有过三代南来作家。
第一代:抗战爆发后,如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戴望舒、萧红、郁达夫等。
第二代:战后的40-50年代之交,如徐、李辉英、金庸等。
第三代: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如陶然、颜纯钧、东瑞、黄河浪等。
3.“旅港作家”
在人数上,旅港作家远远不如“南来作家”多,但有些人在港台文坛相当有影响,其旅港期间的创作也值得一提。比较早的有张爱玲,与张爱玲旅港的情形颇为相似的是陈若曦。从台湾旅港的作家对于香港作家多元化的组成结构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余光中等。
4.“学院派作家”
在香港文学界,还有在香港各大学汇聚着的一群从事教学和研究,又喜欢文学创作的“学院派作家”。如黄维棵、梁锡华、也斯等。
(二)金庸的武侠小说
金庸是香港新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浙江海宁人,本名查良铺,金庸是他写武侠小说的笔名,是“铺”字的一分为二。从1955年处女作《书剑恩仇录》的创作开始,一直到1972年《鹿鼎记》的全部出版,金庸宣布“封刀”,退出江湖,一共创作了15部作品。除《越女剑》外,金庸把每一部作品题目的开头一字连成两句诗:“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三)刘以鬯的《酒徒》
刘以鬯(1918年12月7日一2018年6月8日),原名刘同绎,字昌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曾主编过《国民公报》、《香港时报》、《星岛周报》、《西点》等报刊杂志。曾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荣誉勋章。
《酒徒》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初,被誉为“中国首部意识流小说”,入选“20世纪现代小说经典名著百强”。此篇小说采用了意识流的手法,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曲折地反映当时香港的媒体和出版界把文字变成廉价货品出售的现实,故事中以一种回旋循环的方式进行,常以酒醉开始,以酒醒作结,交替出现主人公酒醉时的潜意识与清醒时的显意识,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意识流来描绘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来剖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探求内在真实;藉酒徒醉时或于梦中的精神状态将客观现实世界扭曲或主观化、情绪化、形象化,彰显出现实中潜藏的狂乱、非人性与荒谬,反映人物“自我”与客观世界的斗争,是人物的真实心事;同时以人物内心的各种矛盾,塑造出一个1960至1970年代独特而带有普遍性的文人形象,亦揭示了香港的文化背景,暴露出当时香港社会上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强烈反差,揭示了当时香港文坛以至整个社会的畸形状态。
(四)董桥的散文
董桥,福建晋江人,1942年生。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历任《今日世界》从书部编辑、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制作人及时事评论、《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等职,现任《苹果日报》社长。
董氏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为当代中文书写另辟蹊径,深获海峡两岸三地读者倾心喜爱。历年在台湾出版的文集包括《另外一种心情》(远景)、《这一代的事》、《跟中国的梦赛跑》(均为圆神)、《辩证法的黄昏》(当代)等以及翻译书籍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