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备考资料

首页 > 军队文职 > 备考资料

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台湾文学(汉语言文学)

安徽华图 | 2020-03-22 11:42

收藏

  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台湾文学(汉语言文学)

  (一)台湾文学概况

  台湾文学长期因为政治、地缘因素,常被中国中心主义者视为边陲文学或中国文学的支流,在发展上即受到相当大的压抑。尤其在外来统治者的广义殖民下,纷杂书写系统使台湾文学呈现无法连贯的窘境。不过相对的,从南岛语系原住民的口传文学、中国古文(台湾传统文学)、白话文、日文、台语文引发的复杂情况及断层也丰富了台湾文学的面相。正因语言带来的意识型态、省籍矛盾、殖民文化等冲突,台湾文学在基础定义上就十分困难。不过参酌台湾人定义后,台湾文学就广义而言应为“出生或客居台湾所发表的所有文字作品”,而狭义上则应指“描写台湾乡土人物、再现台湾典型环境、运用台湾方言的作品、表现台湾人的生活与思想”的文学作品。台湾文学历经日治时期新文学、反共文学与西化现代主义文学的发朝萃炼过程后,1970年代之后的怀乡、乡土、政治、女性文学于2000年代仍以崭新型态呈现,且占台湾文学一定重要性。除此之外,畅销的励志文学、新兴的网络文学和同志文学也在这波多元化的并存发展中,竞相在新媒介接口或写作技巧上,重整台湾的新世纪文学图像。而也就是如此,台湾文学虽在影像媒体夹击中面临着严峻挑战,依旧试图以更创新的面貌继续蓬勃再生。

  (二)日据时期的乡土小说

  1894年,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据时期台湾乡土作家面对的文化背景主要是以台湾乡土文化为表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日本殖民文化的冲突,“苦痛”和“抗争”成为台湾本土作家最主要的文化心态,另一方面因台湾的弱势地位、自我身份确认的尴尬和对前途的担忧,台湾乡土作家又表现出犹疑、彷徨、苦闷、矛盾的“孤儿心态”。

  日本殖民统治者的专横苦难的现实以及台湾人民处在被入侵者压迫和凌辱的地位,像铁锤一样敲击着台湾知识分子的心灵。他们自觉承担了文化启蒙的历史使命,拿起手中的笔,展示台湾的苦难现实和大众的生存状态,以唤醒民众的觉醒。

  从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整体创作来看,他们的文化心态既有共同的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都有着民族苦难的痛苦经验和在痛苦中抗争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矛盾尖锐冲突中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具有勇于担当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民族正义感。可以说,日据时期台湾乡土作家创作的价值与意义不仅在于对台湾新文学的建设上,而且在于为日据时期台湾人的心灵刻上留下了时代的印迹,成为日据时期台湾人的心灵史。

  (三)白先勇的小说

  白先勇的小说技巧是众口称赞的。有许多评论者甚至称他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中的奇才。”白先勇本身具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功底,又加之对欧洲美学大师的艺术技巧进行深入研究,在艺术实践中,做到了融中西方艺术于一炉,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白先勇是善于结构小说的“建筑师”。他的作品,一般写得比较短小、简练,特别是《台北人》中的一些作品。白先勇只写日常生活而不写重大事件和激烈的矛盾冲突;不是展览人物生活的过程,而是突出人物的命运骤变的片断;他不使情节曲折化而淹没人物,而是淡化情节从而突出人物。在构思作品时则重视作品的时间要素。不少小说家无不善于利用时间的要素,使作品获得特殊的效果。

  (四)陈映真的小说

  作为文学理论家,陈映真最为人熟知的是《中国文学史论》。他主张台湾现代文学是中国新文学在台湾的延伸和发展,是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映真的36篇作品中,表现民族乡愁的作品占到21篇,比如《第一件差事》、《将军族》、《归乡》等,表现了在台湾的大陆人的痛苦回忆以及钻心一般的思念,写出了他们无“根”的伤痛和漂泊的悲情。“生于台湾的中国人”是陈映真赋予自己的定义,“我为是一名中国作家”而自豪是他面对世人的宣告。

  在维护乡土文学的论战中,陈映真坦然宣示“平生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平凡而胸襟坦阔、脊骨挺直的中国人”。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一个分离和对峙的民族是一个残缺和悲伤的民族,“我希望我们的民族能够重新团结”。

  (五)余光中的诗歌

  从诗歌蕴含的情感来谈:余光中的诗歌不管是题咏爱情、风物还是怀念故土,都充满了感伤凄美的色彩。除了爱情,“乡愁”是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另一个主题,家国之思亦是若隐若现贯穿“乡愁”的始终。在诗人的诗歌中,处处蕴含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命运的双重关系。

  从表现形式来谈:他的诗歌格律不是句句押韵,而是情感的互渗,在他的诗歌里可以找到整个情感流动的脉络历程。再从字面上来看,余光中先生的诗歌,文字简洁易懂,简洁流畅的文字里蕴含了丰富的感情,同时具有西方象征派的特色和中国古典文化的美感,这也是诗人写诗歌的成功之处。余光中先生的用字可以说信手拈来,在诗人的组织下成了情感丰富,意义深刻的抒情诗歌,这不得不叫人佩服。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