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备考资料

首页 > 军队文职 > 备考资料

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军事文学1(汉语言文学)

安徽华图 | 2020-03-23 11:25

收藏

  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军事文学1(汉语言文学)

  (一)“十七年”军事文学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起至文化大革命前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军事文学,我们称之为“十七年”军事文学。当时许多作家都亲身参加过战争,对革命斗争,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加上建国后又有了比较安定的创作环境,于是他们就拿起笔来记录漫长的战斗历程,以此来悼念自己的战友,歌颂战争中出现的英雄人物,并对青年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对革命历史题材和军事斗争题材的表现中,军事文学的创作明显地表现出:缅怀先烈浴血沙场的壮景,记取革命者为理想、事业拼搏的历史;不忘过去,珍惜今日;树立英雄榜样,教育勉励后辈青年,堪称时代赋予军事文学的特殊使命,也是那个时代所有文学现象的重大职责。

  (二)《保卫延安》等军事小说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誉为“英雄史诗”,写的就是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战。一九四七年三月初,国民党反动派以数十万兵力对延安发动了疯狂的进攻,人民解放军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毛泽东亲自领导下,从防御转入进攻,并在沙家店等有名战役中歼灭数倍于我的敌人,取得了当时西北战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建国初期军事题材小说的特点:

  ①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和视角去描写战争,而是全心全意地赞美和歌颂革命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战斗英雄。②战争形态使作家养成了“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并支配了文学创作,产生了“二元对立”的艺术模式。③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

  (三)郭小川、贺敬之等人的军事诗歌

  1.郭小川的诗歌:

  (1)50年代中期(1955年到1956年),是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阶段。《致青年公民》的艺术特点:①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宣传鼓动的特点。诗人以政治宣传家的身影号召青年,迎合了读者的心声。②诗人采用了马雅可夫斯基楼梯体的形式。③诗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存在着议论多于描绘,思想多于形象的缺陷。

  (2)50年代后期(1957年到1960年),是第二个阶段,郭小川进入到了他沉潜中的探索期。代表作品有:叙事诗《一个和八个》等以及抒情诗《致大海》《望星空》。《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被称为“爱情三部曲”。

  (3)60年代前期是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第三个阶段,是郭小川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时期。《林区三唱》(包括《祝酒歌》《青松歌》、《大风雪歌》)、《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乡村大道》。郭小川的诗歌创作进入成熟期:①体现在思想上,不再为政治进行鼓动,而在历史和现实的循环交错中进行深刻的思索。如《甘蔗林一青纱帐》。②体现在艺术上,不只采用自由体、楼梯体的诗歌形式,尝试了各种艺术形式,他创造了一种新诗体一新辞赋体,还创造了一种小令连缀体,比如《林区三唱》。

  (4)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是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第四个阶段。《团泊洼的秋天》

  2.贺敬之的诗歌:

  (1)一类是抒情短诗: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等。另一类是长篇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峰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2)总体艺术风格:①贺敬之善于捕捉重大的政治命题,将抽象的政治概念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将政治议论抒情化,以情动人。②贺敬之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③贺敬之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将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④在选材上,贺敬之总是以敏锐的目光去抓取时代的最重大的事件、最主要的生活内容。

  (四)《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军事非虚构创作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建国初期一篇影响很大,传诵广泛的优秀通讯。写的是1950-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最艰苦阶段,志愿军战士英勇反击美国侵略军的英雄事迹。它是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著报告文学,最先于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现在不少版本的语文书已将此篇课文删除),影响了数代中国人。从此之后,解放军广泛地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最可爱的人”。

  “非虚构文学”是一种舶来的文类概念,近年来影响力日隆,屡成社会热点。而军事非虚构叙事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作家作品,在承袭军旅报告文学强大传统的基础上,呈现不同以往的审美新质,催生新的题材领域和文学可能。军事非虚构叙事在探寻战争历史、介入军旅现实、直面改革强军、讲好军旅故事、表达时代精神等方面具有独特魅力和文体优势。守望并期待着,这种兼具真实力量、思想深度与艺术之美的创作形态在众声喧哗中突出重围,强势崛起。

  (五)《万水千山》等军事戏剧

  中国话剧作品。作者陈其通。1954年10月发表于《解放军文艺》。1955年2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54年6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艺工作团话剧团在北京首演。导演陈其通。

  作者陈其通曾参加过红军长征。长征结束后,他就立意要表现这一中国革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1937年,他写过活报剧及通讯报道,为写作此剧作了准备。

  1938年以后,他先后三易其稿,直到1954年2月才完成。其间于1949年3月曾以《铁流二万五千里》为剧名由沈阳部队政治部文工团话剧团公演。

  《万水千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成功地反映中国近代革命史上英雄业绩的历史剧。1956年在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中获得一等奖。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