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备考资料

首页 > 军队文职 > 备考资料

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外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学)

安徽华图 | 2020-03-25 11:25

收藏

  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外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学)

  一、古希腊罗马文学

  (一)古希腊神话的特点

  古希腊兼容并蓄,来源广杂,但自成体系,特点鲜明:1.神人同形同性特征,即神和凡人的样貌、性情都相似。2.由于性情与人相似,他们在理智和情感之间,在神性与人性之间,在公正与偏私之间,留下广阔的发展空间。3.神的生活状态,也自然被赋予了理想主义色彩,同时又受到现实因素制约,很有文学性,和代表性。4.比较上看。具有完整神话体系的国家或地区有很多。希腊、罗马、中国、日本、印度等等。只说和中国神话体系相比,希腊神话显然更完整。

  (二)荷马史诗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第一,史诗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思巧妙。

  第二,史诗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因素。

  第三,史诗的语言具有特色。

  第四,史诗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着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三)古希腊悲剧的特点

  1.借用神话题材,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途径和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2.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整个气象不是悲惨而是悲壮,显出崇高、庄严的风格。3.有固定的结构程式和表现形式。4.最突出的是神人同形同性。

  (四)古罗马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代表作家

  古罗马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共和时代、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

  共和时代(前240年一前30年)

  古罗马文学的正式形成与一位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的叫做利维乌斯·安德罗尼斯库的希腊人密切相关。他是古罗马文学的奠基人,翻译了荷马史诗《奥德赛》和大量古希腊抒情诗。利维乌斯的功绩主要在于把古希腊文学中的某些精品介绍给了缺少书面文学传统的罗马人,把古希腊文学的某些主要形式移栽到了缺少骨干文学类型的古罗马。

  黄金时代(前100年一17年)

  “黄金时代”即拉丁语和广义的拉丁文学(包括修辞、历史和哲学)发展史上的古典或辉煌时期,涵盖两位著名人物的活动年代,即“西塞罗时期”(前70一前30)和“奥古斯都时期”(前31-14)。这一时期的罗马进入了大规模扩张阶段,并于公元前27年结束了共和制政体,建立了帝国。古罗马帝国在奥古斯都(即屋大维)治下(前31-14)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拉丁语文学和艺术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白银时代

  屋大维死后的一百年间,史称罗马文学的“白银时代”(17年一130年)。

  这一时期罗马在政治上不断衰弱,内部矛盾日趋激烈,其文学发展的特点是宫廷趣味日趋浓厚,崇尚文风的花哨和滥用修辞,使得文体显得逼挤、臃肿。这一特点在2世纪前半叶达到高潮。贵族青年以公开朗诵空洞无物的诗歌为时髦,文学更成为少数人的消遣。白银时代成就最高的文学样式是反映奴隶主下层思想的讽刺文学和反映旧共和派不满情绪的作品。

  帝国后期文学(时间:公元3世纪~5世纪)

  罗马文学的衰落时期。从2世纪下半叶起,罗马国家已开始显露出明显的政治、经济危机,3世纪的文学明显衰落,只有涅墨西安(3世纪人)的狩猎诗和牧歌比较出色。他的诗模仿维吉尔的《牧歌》,表现了对朴素生活和对自然景色的向往。330年帝都东迁,政治重心东移,基督教成为国教后,基督教文学在4世纪~5世纪迅速发展,把世俗文学排挤到第二位。在基督教作家中,拉克坦提乌斯(?~325)文笔纯净,被誉为基督教的西塞罗;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基洛尼姆斯曾经将《圣经》译成拉丁文,成为后世定本,他对古典拉丁作品的研究为后代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材料;西多尼乌斯的诗歌和书信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基督教作家的作品由于受到内容的限制,艺术价值一般都不高。

  世俗文学虽然受到教会的压抑和排挤,但仍保留有一定的市场和影响。古典拉丁语继续在上流社会流行,语法修辞学校里继续阅读古典拉丁作品,不少基督教作家在创作中经常采用传统的修辞手法和诗歌技巧。

  4世纪末,帝国正式分为东西两部分,意大利重新成为西罗马的政治中心,宫廷文学盛行,诗歌创作以短诗为主。克劳狄安和那马提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诗人。4世纪~5世纪的散文受小普林尼和斯维托尼乌斯的风格的影响比较大。阿米阿努斯(约330~约395)是罗马最后一位历史散文作家,他续写了塔西佗的历史。散文发展的另一方向是翻译或改写希腊晚期小说,如《亚历山大的功勋》、《狄克提斯》、《达勒斯》等。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中世纪时,只有少数古典作家的作品继续流传。直到文艺复兴后,古罗马文学作品才重新被人传诵,在思想和艺术技巧方面对后代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小影响。

  二、古代亚非文学

  (一)《圣经》文学的特征

  圣经文学体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旧约文学是希伯来人的民族文学,新约文学既是初期基督教的教派文学,也是古代后期希伯来文学的重要分支,二者都有鲜明的民族内容、民族气质、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它们形象地展示出一幅民族历史的宏伟画卷。圣经的作者们常用独特样式进行创作,如大型诗剧、先知文学、启示文学和福音书文学,在表现手法上也有不少民族的独特性,如诗歌中的平行体和贯顶体,散文中的启示体和异象体。圣经文学的世界性表现为,旧约文学是上古中东文学的代表作,形成时曾从古埃及、巴比伦、亚述、排尼基文学中吸取精华而集其大成;新约文学则是“希腊化”时代东西方文化大冲击、大交融的产物,是二希(希腊和希伯来)文化交流的结晶。圣经文学体现了宗教性和理想主义的统一。作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基本内容是宗教性的:《旧约》的主线是上帝与其子民希伯来人的相互关系,《新约》意在说明上帝如何借圣子耶稣实现其拯救世人的计划。但在较深的层次上,圣经文学又有显见的理想主义特质。就文化意义而言,上帝可视为一个理想主义的精神实体,他集真理、善良、完美、正义、力量、永恒、无限、超越于一身,是古希伯来人和初期基督徒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最高体现。《圣经》多次记载神与人的立约,一再述说神对人的应许,立约和应许的内容,便是以神圣化的形式出现的希伯来人现实理想的本身一—从族长时期的人丁兴旺、牲畜增殖,到摩西时期的斗败法老、出走埃及,士师时期的惩罚敌族、占领迦南,王国时期的国家强盛、王位稳固,分国时期的弘扬公义、完善道德,直到亡国以后的民族复兴和初期教会时期的普世博爱。圣经文学从创世之初的伊甸乐园到《启示录》末尾的新天新地,可谓对理想世界的憧憬纵贯始终。圣经文学具有优美的情致、崇高的风格和浓郁的抒情色彩。

  (二)印度两大史诗的特点

  RAMAYANA《罗摩耶那》和MAHABHARATA《摩诃婆罗多》并称古代印度两大史诗。这两部史诗,非但是文学的伟大杰作,有著印度智识的百科全书之称,在印度的地位,超过各种著作,取得了经典的资格。两大史诗的卓绝的诗篇包有几乎古代印度的全部历史,两者的结合,完成了一幅古印度生活的真实而生动的图画。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