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历史学)
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等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国共双方于1945年10月10日正式签署了《双十协定》。国民党当局表示,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与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内战爆发: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二、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 年,人民军队转入战略反攻,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主攻方向是国民党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战略反攻对扭转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1948 年,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战略决战时机成熟。通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人民主革命的洪流。全国土地会议以后,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土地制度改革(习惯称“土改")运动的热潮。
(三)新式整军运动和人民军队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的新式整军运动指从1947年冬到1948年夏,解放军利用战争间隙,开展的以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所给予劳动人民之苦)和“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斗志)为主要内容的整军运动。1946年内战爆发后,随着战争的演进,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创建了四大野战军,此外还有华北军区直属军委指挥的三个野战兵团。全国解放战争前夕,人民.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建国前后,人民军队又逐步创立了人民解放军海军、空军,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创立了二炮部队。
(四)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在国统区形成的以学生运动为先锋、各阶层人民参加的反蒋爱国运动(如学生反美抗暴运动,“五二O”运动),从1946年到1947年上半年汇聚成强大的爱国民主运动,构成了反蒋的第二条战线。迫使蒋介石必须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统区人民两条战线上作战,使蒋介石政府陷入全民的包围之中。
三、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各民主党派是在抗日反蒋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中国共产党有长期合作的历史,先后响应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1日提出的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1949 年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重庆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同共产党--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2.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同共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宪法”。
3.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第四,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且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1948年初,各民主党派都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个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1949 年1月22日,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这个政治声明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各民主党派的成员和所联系的人们参加各项政治活动,参加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 议召开,这标志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9月29日政协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一个人民的建国大纲,在1953年宪法诞生之前一直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二)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原因: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基本经验: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