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页展示
图片选自鲁教版八年级全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节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理解该反应的装置特点、操作顺序和所用仪器;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2.通过探究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体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3.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的意识,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难点】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展示:2022年北京冬奥会燃烧的火炬、神舟十五号飞船发射升空燃烧的图片以及携带氧气瓶潜水的图片。
提问:这些场景均涉及氧气,氧气在生产及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那我们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呢?导入新课。
(二)新知探究
1.实验室制取氧气方法的探索
(1)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提问:有哪些方式可以获取氧气?
总结: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分离液态空气法、电解水法。
过渡:实验室如何制取纯净的氧气呢?
(2)利用多媒体展示水、二氧化碳、氯化钠、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甲烷等物质,并提问:哪些物质不能作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氯化钠和甲烷,其构成元素中不含氧元素。
过渡:适合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物质和方法有很多,实验室中常用有高锰酸钾、氯酸钾和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通过实验视频,学生选出符合环保、安全的实验方法
总结:高锰酸钾加热产生氧气,成本较高;氯酸钾加热产生氧气,假如混有可燃性杂质可能会发生爆炸;过氧化氢常温下即可生成氧气和水,价格便宜,比较符合要求。
2.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实验探究
教师演示实验:取A、B两只试管,分别加入3-5mL过氧化氢溶液。进行以下操作
(1)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试管的管口,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产生气泡速度慢,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过渡:怎样才能加快过氧化氢的产生气泡的速率使木条复燃呢?
(2)在B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产生气泡速度快,木条复燃。
过渡:二氧化锰为什么能够加快反应速率呢?二氧化锰反应前后有无变化吗?
3.催化剂、催化作用
(1)多媒体展示资料:
①将反应后的二氧化锰过滤、干燥、称量,发现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发生改变。
②将称量后的二氧化锰再次放入过氧化氢溶液中,发现有大量气泡冒出,该气泡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讲解:催化剂、催化作用
通过称量实验后洁净干燥的二氧化锰我们发现其质量没有发生改变。像二氧化锰这样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
总结:催化剂能够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是不会参与反应,催化剂的质量、化学性质都不会发生改变。
(3)提问:如果用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表示这一反应,如何书写?
?
提示:二氧化锰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可以写在反应条件中。
(4)多媒体展示实验室常用制取氧气的装置,请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反应所需的过氧化氢溶液为什么要通过分液漏斗加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
学生回答:分液漏斗可以控制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并且可以控制开始和停止。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将集气瓶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倒立在水槽中。当导管口产生连续、均匀的气泡时,开始收集,收集满后,将集气瓶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
教师总结:确定反应原理后,根据反应物的状态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生成物的状态、密度、在水中的溶解性等选择适宜的收集装置。组装好发生装置与收集装后,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实验的过程中,注意正确的实验操作。
(三)巩固提高
1.提问:实验室制取氧气后,如何验满?
学生思考回答: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立即复燃,说明已满。
2.播放:催化剂的发展与作用。
提示:催化剂的种类多种多样,催化剂也在科技发展、工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进行点拨,评价学生本节课的表现。
(五)作业布置
课后查阅资料搜集氧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记录总结,下节课分享交流。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