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狼牙山五壮士》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
本文主要描写了八路军某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连队主力及群众的撤退转移,在完成拖住敌人的任务后,为了不让敌人追上部队,毅然决定放弃回到主力部队的机会,将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棋盘陀继续痛击敌人,最后壮烈跳崖,英勇牺牲。课文表现了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本单元主题为“革命岁月”,本单元的课文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
根据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寇、悬、雹、全神贯注、热血沸腾”等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形象;学习文中的点面结合的描写。
2.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以读促悟,品味文中对五壮士的动作、神态等描写和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3.体会五壮士对侵略者的仇恨、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依据以上对于教材内容与作用的分析以及对于教材目标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关注五壮士战斗、跳崖时的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五壮士勇于牺牲的英雄气概。教学难点是学习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体会其作用。
二、说学情
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发生时间距离现在很远,而现在的小学生出生在新中国,他们很难想象到战争时代的苦难和当时危急的情况,这样就不利于激发起他们真正的感情。虽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悟能力,且乐于表达和交流,但要完全透过文字感悟文本背后蕴含的情感还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通过故事背景的了解、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朗读的培养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敌人的仇恨,在感受语言文字过程中体会场面描写中的点面结合的写法。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语文课程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以朗读指导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启发学生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形象和环境描写的作用。当然,我也会借助多媒体,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体会到五壮士跳崖时的悲壮。
接下来我要说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之初,我会采用谈话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的一个真实故事。
这样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自由朗读课文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学习的基本内容是这样的:
首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自主解决生字词,不懂的地方可借助工具书查询或与同桌交流,我会在学生学习的时候巡视指导。我会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正音析形。如“崎岖”的韵母也要注意区别开,注意吐字清晰。“贯”字的上半部分在写的时候要注意笔顺,先写竖折,再写横折,第三笔写里面的竖,最后写长横。
其次,我会运用多媒体展示日本侵华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作铺垫。
再次,我会请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不难,只要学生认真思考,经过概括就能够得出答案:日军向河北易县狼牙山地区进行扫荡时,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这五位英雄,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毅然决然地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在班长马宝玉的带领下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最后,我会请学生用小标题的方式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梳理出本文的脉络。这篇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第一自然段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第二自然段可以概括为“诱敌上山”,第三自然段可以概括为“引上绝路”,第四、五自然段可以概括为“顶峰歼敌”,第六到第九自然段可以概括为“英勇跳崖”。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在精读环节,我会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分析五位壮士的英雄形象。我会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触动你的场景,可以圈画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之后我会请学生汇报自己找出的场景,交流学习描写五壮士的句子。如“诱敌上山”这个场景中,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战士宋学义,他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出一个圈,胡德林和胡福才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这些对五位战士的动作、神态等描写都体现了战士对敌人的愤怒和痛恨。我会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朗读,细细品味。针对“抡”这个字,我也会引导学生自己模拟做动作,进行感悟体会。在“引上绝路”这个场景中,我会引导学生抓住“走”“热血沸腾”引导学生体会班长和其他战士们自我牺牲的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在“顶峰歼敌”这个场景中,我会引导学生抓住班长马宝玉的“举”这个动作,体会他的勇敢、坚强。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把砸向敌人的石头比作雹子的作用,从而体会五位战士奋力歼敌的英勇。在“英勇跳崖”这个场景中,我会引导学生五壮士的动作“屹立”“望”,分别使用对比阅读和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五壮士视死如归、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爱国情怀。接着我会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体会五壮士跳崖时的悲壮,感受他们的英雄气概。
第二步,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我会请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找出课文中的点面结合的描写及其作用。根据小组代表汇报,我作为教师一边总结一边指导点拨,从而引导学生明确:每个特定场面中,作者先对众多人物概括的描写,这是“面”的描写;再逐一写五位战士的个体表现,这是“点”的描写。这样写既有利于读者对人物形象有整体的了解,又有利于读者真切地了解个体的具体状况。
之后我会请学生分析比较文中的几处场面描写有何不同。这个问题,我会请学生进行对比阅读,畅所欲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点拨,最终明确答案:“顶峰歼敌”“英勇跳崖”这两部分,具体人物重点写马宝玉,其他的人物没有逐一写。而其他部分对五个人都有个体描写。一开始对五壮士的描写面面俱到,可以让读者对人物形象有总体的了解,有利于群像的塑造,后来抓住重点人物马宝玉的具体描写,有利于凸显主体人物的壮言壮行,让其有血有肉,形象丰满,从而以点带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这个环节,我会提问学生:课文题目为“狼牙山五壮士”,题目为何是“壮士”而不是“战士”?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同桌之间交流讨论,从而得出答案:他们五个人是战士,更是壮士。“战士”仅说明了他们的身份,而“壮士”体现了他们视死如归、勇于牺牲的英雄气概。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接下来是巩固小结的环节,我会本着“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请学生根据板书自主讲述故事。在评价学生讲述故事的表现后,我会进行总结:同学们,五壮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要学习他们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维护祖国的利益,以后做国家的栋梁,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基于此,我设计了两个课后作业,以期达到“课虽下,趣仍浓”的目的:
1.课下搜集其他描写爱国英雄的成语,下节课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分享。
2.如果此刻五壮士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和他们说些什么?请把你想说的话语写下来。
五、说板书设计
接下来我说一下板书设计。板书是一节课的浓缩和精华,这堂课的板书设计,力求直观简洁、结构清晰,突出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