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招聘备考

首页 > 安徽教师招考网 > 教师招聘备考

教师招聘中学历史笔试试题12

华图教师网 | 2024-10-31 10:33

收藏

  56.两汉时期全国设有十三州,三国时魏有十二州,吴有三州,而蜀只有一州。西晋初年全国分为十九个州,末年增至二十一个州。南北朝时,州的范围逐渐缩小,南北方合计有五六十个州。这种现象体现了(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B.中国领土疆域的扩大

  C.地方监察制度的完善 D.国家治理方式的演变

  57.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力主学习少数民族的长处,倡导胡服骑射。北魏时期,孝文帝力主迁都洛阳,全面实行汉化政策。他们共同的目的是( )。

  A.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B.提升军事实力

  C.顺应民族交融的潮流 D.促进本民族发展

  58.有学者认为“(北魏)均田制的实质,乃是在保证鲜卑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利益的前提下,把农民束缚在国有土地之上,强制其开垦耕种,以保证国家的担赋力役”。下列项中,与该观点说法一致的是( )。

  A.均田制实施触动社会原有私地 B.均田制是商、周井田制的再版

  C.均田的实施打击官僚地主势力 D.均田制实施有助提高财政收入

  59.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农民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归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天宝年间,土地还授根本无法实行。由此可知,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 )。

  A.出现大量无主荒地 B.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政府控制部分土地 D.租庸调制度的推行

  60.北朝时期,土地买卖仅限于永业田,仅仅“得卖其盈”,“买所不足”;到唐朝时,在好几种情况下,口分田都可以买卖,广大贫困农民可依法货卖自己的份地。这一变化( )。

  A.加速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B.稳固了自耕农经济

  C.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

  【参考答案】

  5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以州是监察区域。到了东汉时期,州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划,州的长官成为最高行政长官,因此带来了材料中的变化,体现了国家治理方式的变化,D正确;A错误,州的设置最初是为了监察地方,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B错误,材料不能看出疆域扩大;C错误,州起初是地方监察区域,后来变成了行政区划。故本题选D。

  5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和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都是为了促进本民族的发展,也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征,因此D正确;A只符合孝文帝改革,排除;B只符合赵武灵王改革,排除;C不属于目的,属于改革的原因之一,排除。故本题选D。

  5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的实施打击了土地兼并,保证了国家的田赋力役,有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D正确;“均田制的实质,乃是在保证鲜卑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利益的前提下”意味着并未触动原有的土地私有制,排除A;商周的井田制是土地公有,集体劳作,土地并不归农民所有,但是均田制的在土地私有的前提下将国家土地分配给农民,其中部分土地可以世袭继承,排除B;均田制维护了鲜卑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利益,因此并未打击官僚地主势力,排除C。故本题选D。

  5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部分土地在农民死后需还给官府,便于国家继续授田,而“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国家无地可分,才导致“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故C项正确;出现大量无主荒地是均田制实行的前提,但体现不出均田制授予农民后需归还国家的特征,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均田制是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带来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等问题,而采取的土地国有制度,故B项错误;人口较少不是均田制能否实施的重要前提,故D性错误。故本题选C。

  6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唐朝放松了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加速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正确;B错误,土地兼并的加剧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C错误,土地兼并加剧,自耕农破产不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错误,土地兼并加剧,农民负担会加重。故本题选A。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