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文献中对从汉到隋的皇帝,习惯上都用谥号。自唐朝开始,庙号成为皇帝在文献中最常用的代称。对于清朝入关后的皇帝,习惯上多用年号相称。唐代开元盛世时皇帝的庙号是
A.玄宗 B.文帝
C.贞观 D.高宗
67.唐朝法律规定:“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疏义》又说:“父为子天,有隐无犯。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显示了百姓温顺敦厚的个性 B.法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
C.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核心价值 D.传统法制具有理性精神
68.唐初中书省下设六名中书舍人。凡百司表章,先由一名中书舍人批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提出“商量状”,拟出各种方案。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略陈己见,交皇帝裁决。由此可见,唐初( )。
A.君相矛盾得到了缓解 B.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C.中书省决策较为科学 D.中枢权力机构完备
69.《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种做法( )。
A.使中书省地位超越尚书省 B.有利于防范宰相的擅权
C.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能 D.说明监察机构日益完善
70.研究发现,唐代宰相多来自世家大族;而五代宰相出身却复杂得多,有出身行伍、官吏、幕僚、寒门甚至家奴等,进士出身者在整个宰相群体中超过了半数。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社会阶层的流动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农耕经济的繁荣 D.门阀制度的兴盛
【参考答案】
6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庙号是中国、朝鲜半岛和越南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如:太祖、世祖、太宗、高宗、中宗、世宗、仁宗等,其中唐玄宗是开元盛世的开创者,A正确;B是谥号,排除;贞观是年号,C排除;高宗虽然属于庙号,但是与题干限制不符,D排除。故本题选A。
6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根据材料“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父为子天,有隐无犯”“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等信息可知,唐朝法律规定告发犯罪的亲属会受到极刑,主张应以孝治天下,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唐朝法律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核心价值,与百姓的个性无关,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伦理道德渗透到法律中,而不是法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B项错误。材料强调唐朝法律规定告发犯罪的亲属会受到极刑,这不是法制具有理性精神的体现,D项错误。故本题选C。
6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枢政务机构。唐初中书省,先由一名中书舍人批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拟出各种方案,最后由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略陈己见,交皇帝裁决。由此可见,唐初中书省决策较为科学,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君相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在说宰相的权力遭到削弱,故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材料不能反映中枢权力机构完备,故错误。故本题选C。
6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枢政务机构。材料信息“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说明唐代通过程序性分权削弱了相权,这有利于加强皇权,即防范宰相的擅权,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三省地位的高低,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三省的职能,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不是监察机构,故D项错误。故本题选B。
7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由唐朝到五代,宰相的出身由世家大族为主,到日益多元化,特别是进士出身者超过了半数,反映出科举制等因素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项正确;宰相出身的变化不能说明中央集权的强化,B项错误;农耕经济的繁荣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门阀制度的没落而非兴盛,D项错误。故本题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