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单选题(分值:1)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要在残酷的自然界生存,必须结成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先哲们开始思索共处的道理。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交往原则。孔子要求弟子“泛爱众”,孟子推扩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由此可见,________________。至宋明理学的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程颢和王阳明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表述,标志着万物一体的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从中国古代就已开始萌芽
B.万物一体,一体犹身体四肢,牵一发而动全身
C.中华文明认为人与万物之间不是冲突关系,需要合作达到共赢
D.中华文明中“共处”的意识越来越明确,共处的范围越来越大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横线处上下文语境。横线前出现结论词“由此可见”,因此横线处句子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概括,前文中论述人需要结成群体才能生存,之后指出先哲们开始思索共处的道理,继而引出相关的观点,从“兼相爱”到“泛爱众”,再推扩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再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共处的范围一直在扩展,所填句子应表达共处范围扩大的话题。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D选项。
要点:
A项、B项和C项:选项内容均未论述与“共处范围扩大”相关的话题,话题不一致。
以上是安徽省公务员模考的试卷的部分试题内容,更多2025年安徽公务员考试,安徽省考模考,安徽公务员模考,请继续查看2025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模考(第13期)试题题库或最新公务员试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