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五四"及20年代文学(汉语言文学)
一、五四文学革命
1.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文学革命的兴起
“文学革命”的正式提出是一九一七年二月。肇始于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需要。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旨在打破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文化对人的精神束缚。五四精神一是主观精神,二是人文精神,三是启蒙精神,四是科学精神。民主和科学是两面大旗。
《新青年》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时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创刊号登载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早期所刊文章全部为文言,1916年起,白话文开始增多。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2)文学革命的过程
前期:(1917-1918)
1917年1月,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章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大力倡导白话文。
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主张,提出三大主义:平民的文学、写实的文学、社会的文学。
后期:(1918-1921)
沈雁冰:《现在文学家之责任是什么》、《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现在的文学应该是人生的文学,后形成文学史上的人生派文学。
周作人:《人的文学》、《思想革命》、《平民文学》。
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新文学应该有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
瞿秋白:《俄罗斯短篇小说序言》中,提出文学必须是社会的反映,作家必须是社会的喉舌,提出了文学的道路问题。重视文学的宣传效果,认为文学的道路是与社会革命结合。
(3)文学革命的内容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求得了语言和文体的解放,解放了禁锢上千年的文学形式。
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提倡新文学观念(国民文学,社会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恢复文学中人的尊严,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学是人学”)。
注重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注重吸收苏俄文学的影响,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这影响到后来文学的发展潮流。
创作方法提倡以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为主要方法。
(4)文学革命的成就
文言统一:白话文取得了对文言文的胜利。
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态环境,新文学社团大量出现,文学思潮的论争和文学创作逐步出现繁荣。
理论建设:提出了新文学创作的新观念。
出现了一批创作成果:鲁迅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冰心《斯人独憔悴》、许地山《命命鸟》、郁达夫《沉沦》、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汪静之《惠的风》等。
(5)文学革命的特征
理论预设,创作滞后;功利为主,审美为辅;反封建,重启蒙为主,文学自身本体追求为辅;语言、形式变革为主,文学的内涵更新相对滞后;具有未完成性。
(6)文学革命的意义
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由旧到新的伟大转折点,它宣告了承传几千年的中国旧文学的终结和一个新的时代的民族文学的开始:
体现了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蒙特征。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因此它与中国社会、人的思想意识变革紧密结合,彻底批判和否定了封建制度及其整个思想文化体系。
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发生发展于五四运动前后,紧密配合了政治革命,成为推动中国进步的重要力量。
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文学和文化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文学获得了古典文学语言和文体的解放,使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进程成为可能。实现了中国文学的思想革命,中国传统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产物,建立在文以载道的基础之上,在“儒释道”的背景上生长;现代文学建立在个人主义、人道主义、科学民主观念基础之上。
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中国现代文学广泛吸收了世界文学的影响,一开始就与世界文学潮流汇合起来,成为世界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2.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进化论文学史观来自于西方的社会进化思想。文学历史进化论,是胡适、陈独秀等文学革命理论的基础。
就胡适来说,1916年在美国就注意欧美诗坛上的意象主义运动,认同其形式上追求具体性、运用口语等主张,正是在“意象派”的启发下,他写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章八事”。他还根据诗人庞德关于诗歌要靠具体意象的主张,提出“写具体”、“能引起鲜明扑人的影象”的“新诗”,倡导白话新诗运动。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中所要建设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即脱胎于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如何建设中国的新文学。
周作人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俄国人道主义作家,直接来源日本“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理论。
李大钊倾向于用历史唯物论来解释《什么是新文学》,这明显地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点的影响。
3.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①文学研究会
②创造社
③新月社
④语丝社
⑤莽原社
⑥未名社
⑦浅草社
⑧沉钟社
⑨湖畔诗社
⑩民众戏剧社
4.20年代文学论争
(1)与复古派的论争(文白之争、新旧文学之争)
(2)与学衡派的论争
(3)与甲寅派的论争
(4)与“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论争(问题与主义之争)
二、20年代小说
1.鲁迅的创作道路
鲁迅(1881一1936),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898年,他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近的矿务铁路学堂。此间,他接触了宣传变法维新的《时务报》和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的书籍,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阅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接受了进化论思想,激发了变革图强的热情。
1902年3月鲁迅考取官费到日本留学。这一时期除了译述爱国主义小说《斯巴达之魂》外,先后写了《说卸》、《中国地质略论》等文章,分别介绍了居里夫人新发现的镭和研究了中国的地质矿产等。1906年4月初,鲁迅离开仙台回到东京,开始了他的文学活动。他先后发表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重要论文,其中《摩罗诗力说》介绍了欧洲文学史上许多具有反抗精神的诗人的事迹和作品,同时也阐述了他自己对文学的见解。从1908年起,鲁迅和周作人翻译了许多外国短篇小说,合编为
《域外小说集》(两册),并在朋友的帮助下得以出版问世。鲁迅之所以译这些作品,乃是为了“借他人之新声,除国民之愚昧”。1909年鲁迅离开日本返回祖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辛亥革命的失败,引起了鲁迅极大的愤和痛苦。他一度沉默,一直埋头抄古书,校古籍,同时也在沉默中考察思索着中国社会和历史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1918年起,鲁迅参与《新青年》的活动。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除小说作品,鲁迅还在《新青年》的“随感录”栏目中发表了许多杂文,如《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对当时提出的妇女问题、家庭问题、青年问题等作了深刻分析,尖锐批判了传统的封建思想、文化、道德,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思想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在文学创作之外,鲁迅还先后支持和组织了语丝社、未名社,出版《语丝》、《莽原》、《未名》等刊物,主编过《国民新报·文艺副刊》,还编辑了《未名丛刊》和《乌合从报》等。
1928年主编《语丝》半月刊,并与郁达夫合编《奔流》月刊,1929年起,与柔石等组织朝花社,编译《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出版《朝花周刊》和《朝花旬刊》等。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列名发起人,并参加了“左联”的领导工作。这一时期,他先后编辑过《萌芽》、《前哨》、《十字街头》和《译文》等公开或秘密的刊物,并参与了《文学》和《太白》的编辑工作。在创作上,他主要是以杂文为武器,投身于反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斗争,同时也以历史为题材创作小说。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
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文学创作不仅最先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而且在中国整个20世纪文学发展史中具有崇高地位。鲁迅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创作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曾分别收入1923年8月由新潮社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在30年代鲁迅写了《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几篇“神话传说的演义”性质的小说,这几篇历史小说与写于20年代的《补天》、《奔月》、《铸剑》几篇同类作品后来一并收入《故事新编》鲁迅从事过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数量最多的是他的杂文。鲁迅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这五本杂文集中。1928年后鲁迅的杂文主要收入如下杂文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均为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精品。
2.《呐喊》、《彷徨》
①《呐喊》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②《彷徨》
《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现编入《鲁迅全集》。本书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11篇。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3.《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
(1)创作概况
从“五四”后便已开始的历史题材的创作,这时尤在短篇小说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最重要的成果当是鲁迅的《故事新编》。这部小说集出版于1936年1月。它属于新历史小说,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写于1922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历史小说。《奔月》《铸剑》两篇是1926、1927年所作。其余《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均作于三十年代。
(2)思想内容
《补天》通过女娲捏土为人和炼石补天,描绘了艰辛劳动的雄奇瑰丽的情景,歌颂了创造的伟大。他在女娲两腿间增添了一个小丈夫的形象,讽刺封建卫道者,自认为这是“油滑”,但也增加了作品针砭时弊的特色。《奔月》讽刺的色彩更重了,它借勾划逢蒙的丑恶嘴脸,鞭挞那些忘恩负义、趁火打劫之徒。同时也写出了羿落寞孤寂的难堪处境。《铸剑》热烈地歌颂对残暴统治者的反抗和复仇精神,塑造了一个冷峻到极点却又有极热烈的心肠,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舍得自我牺牲的晏之敖的形象。这个形象明显地寄托着作家的理想。到了三十年代,在《非攻》《理水》中的墨翟和大禹,便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了,他们自身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气质,也与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两个人物都是胼手抵足,为人民的利益磨顶放踵,埋头苦干。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鲁迅把他们作为支撑中国历史的脊梁,在这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不断向关内进逼的严重时刻,对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有重要意义。《采薇》用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的故事,批判当时不满现实又不能正视现实,采取消极避世态度的知识分子。《出关》写老,《起死》写庄周,是批判老庄思想的,这显然也是对当时有人提倡读《庄子》和《文选》,宣扬“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
(3)艺术特色:
有鲜明的浪漫主义创作倾向。鲁迅创造了“古今杂粹”的手法。鲁迅还把《故事新编》称作“速写”,不追求人物形象的多面性与丰富性,而仅仅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夸张的勾勒,加以漫画化。
4.郁达夫的小说
自我的写真,强烈的“自叙传”的色彩
感伤的抒情
结构的散文化
流丽、清新的文笔
三、20年代新诗
1.郭沫若的创作道路
郭沫若的创作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落是“五四”时期。主要作为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以《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
第二段落是三、四十年代,郭沫若变为“诗人、社会活动家”。由“文学革命”、“两个口号”论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郭沫若常因其文名簇拥到政坛,虽然其浪漫的个性并不宜于政界,却也以相当多的精力投入社会活动。他的创作告别了“五四”时期那种朝气,而逐步强化了现实感,而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激情也衰落了。
第三段落是中国内地解放后,郭身居高位,杂务缠身,虽仍不时动笔,但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不足观。
2.《女神》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女神》的思想内容
《女神》作为“五四”时期的产物,热情地歌颂人民革命,歌颂人民的理想,以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对旧世界的破坏中努力进行对新世界的创造。它对个性解放的召唤,它对工农群众及劳动创造的赞颂,体现了乐观、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2)《女神》的艺术成就
郭沫若的《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诗集,主要特色有:浪漫主义精神;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色彩。
艺术价值:郭沫若的《女神》是开一代诗风的新诗集。
在思想内容上,《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
在艺术上,《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
在诗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体诗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它完全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无固定格式。
3.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歌
徐志摩则更多的追求诗歌的音乐美,即诗歌的韵律和谐。例如他的《偶然》,韵律和谐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在用韵的安排上,每节中九字的诗行押一个韵,五字的诗行押另一个韵,使得诗歌语言显得“血脉贯通”,读来琅琅上口;在音尺的使用上,九字诗行有四个音尺,五字诗行有两个音尺,二字尺与三字尺的安排也有变化,这使得本诗具有了一种流畅而又深沉的旋律。
闻一多主张诗歌要有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但就其个人来讲,更重视诗歌的建筑美,即诗行整伤。拿他的《发现》做个例子,“建筑美”在本诗中不表现为“节的匀称”(全诗只有一节),而表现在“句的均齐”上,全诗十二行,每行基本上都是十一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
四、20年代戏剧和散文
1.20年代戏剧创作
中国戏剧发展阶段很多,其中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20世纪初的新思潮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繁盛期。这一时期京剧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优秀京剧演员的层出不穷上。而且,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流派产生最多的时期,旦行的梅派(兰芳)、尚派(小云)、程派(砚秋)、荀派(慧生);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净行的金(少山)派、郝(寿辰)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萧(长华)派等。每个流派的创始者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
2.田汉的创作及其在现代戏剧史上的贡献
田汉作为中国现代戏剧革命运动的奠基人和卓越的“梨园领袖”,不仅对戏剧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戏剧创作上也有他独特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
田汉戏剧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他审美地把握现实生活时,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的戏剧作品的美学形态,具有一种“超写实”的特征,从而形成了“诗”与“剧”的统一。
第二,与诗化和“超写实”的倾向相联系,田汉的剧作具有独特的音乐美。
第三,在剧情构思上追求浪漫主义的传奇性。
第四,田汉剧作的结构和语言符合他整个剧作“超写实”的诗化倾向和浪漫主义传奇色彩。
3.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
1.周作人的散文
周作人一生当中研究日本文化五十余年,深得日本文学理念的精髓。周作人的文章,字里行间,深深浅浅的情思当中总是涌动着一股淡淡的“物哀”思绪。对日本文艺中的“物哀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悲哀美”。悲哀只是“物哀”中的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所包含的同情,意味着对他人悲哀的共鸣,乃至对世相悲哀的共鸣。在不同的层次里,“物哀”可能是悲哀的消解、超越或深化。
周作人在情感处理方式、讽刺修辞运用、语言以及文体诸方面均一定程度地受到日本审美经验的影响,与这种影响相关,他形成了一种近似于日本传统文学的文风,以温和、冲淡之笔书写个人的闲适、寂寞与不平,把玩人生的苦趣。其实,他看似有闲而心无暇,不只是由闲适透出淡淡的哀绪,而且在闲适背后隐有无限忧愁;他不是以创作去体验生活的寂趣,乃至玩味这种寂趣,而往往是借创作排解寂寞、忧愁,由此与日本文风区别开来。
2.朱自清的散文
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等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以夹叙夹议手法押击黑暗社会;又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白水涤》等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
从思想内容说,他散文的核心是一个“真”字。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描绘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里大都是身边的凡人琐事,但是在这些事情中传达着他对生活的思索和感悟。语言清丽凝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背影》《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等都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也让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4.《野草》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1)思想内涵
揭露黑暗现实,坚持韧性的战斗精神;对社会瘤弊的针砭,对各种庸俗现象的批判;记录思想上的苦闷、彷徨和灵魂深处的自我解剖;对光明和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2)艺术特色
“独语体”体式的开创。
塑造了艺术独特的典型形象。
艺术上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创造又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
隐喻手法的大量使用。
大量运用梦境和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
总之,《野草》是五四新文苑中的奇葩,以它深远的寓意、深刻的思想、深切的抒情、精粹的艺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战斗的鼓舞和艺术上的享受。不愧为代表了时代又超越了时代的人类文化精品,既凝聚了五四时代精神和民族化意识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美学风格精髓,又提供给20世纪中国文学以宝贵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