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明代文学(汉语言文学)
一、《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1.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年一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从形态来看,三国演义的版本大致分为三种:《三国通俗演义》,《三国志传》,毛宗岗父子评改本《三国志演义》。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的。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小说描叙了封建军阀屠杀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园荒芜,生产凋散,白骨如山,饿遍野的历史事实和作者对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的鞭挞和嘲讽!
二、《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1.《水浒传》
施耐庵(1296年-1371年),元末明初人,原名施彦端。扬州府兴化白驹场(今江苏兴化)人。元末张士诚于白驹场(今分属兴化和大丰)起义,定都平江(苏州)建立抗元政权,自立吴王(朱元璋也是吴王,史称西吴,以区分二者),施耐庵效力张士诚,之后施耐庵避乱迁居兴化。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其实就是元末起义军将领们的影子。
水浒传主题:①深刻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官逼民反”、“乱自上作”;②
歌颂农民起义英雄;③揭示农民起义失败的必然原因之一;④严重的忠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进步意义。
传奇英雄群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林冲、宋江),“同而不同”的艺术手法(李逵、武松),在尖锐冲突中刻画人物,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
三、汤显祖
1.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兹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汤显祖创作中的“至情”论大致表现为三个方面:
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从理想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2.《牡丹亭》的浪漫主义风格
《牡丹亭》在艺术上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奇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浓郁的抒情场面,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都显示出其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它体现出汤显祖“情真说”的人文情怀和向封建礼教的压迫大胆抗争的时代精神。
3.“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临川文学的经典名作,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
《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也有一位他的同代人王思任,用“《紫钗记》,侠也;《牡丹亭》,情也;《南柯记》,佛也;《邯郸记》,仙也。”概括了“四梦”的“立言神旨”。
4.汤显祖的影响
汤显祖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即使是认为他用韵任意,不讲究曲律的评论家,也几乎无一不称赞《牡丹亭》,如晚于汤显祖20多年的沈德符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又说他“才情自足不朽”。和沈德符同时的戏曲家吕天成推崇汤显祖为“绝代奇才”和“千秋之词匠”。王骥德甚至说,如果汤显祖没有“当置法字无论”和其他弱点,“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由于汤显祖的影响,明末出现了一些刻意学习汤显祖、追求文采的剧作家,如阮大钺和孟称舜等,后人因之有玉茗堂派或临川派之说,实际上并不恰切。《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代的《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
四、《西游记》与其他神魔小说
1.《西游记》
吴承恩(约1500年-1583年),男,字汝忠,号射阳,淮安府山阳县人。祖籍安徽,以祖先聚居从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西游记》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
《西游记》的哲理意蕴:
①“五行”观念与取经队伍的优化组合
②“四民”意识与取经队伍的合理布局
③“四角”定制与取经队伍的巧妙搭配
《西游记》的奇幻美与读谐性:
①诡异想象极度夸张的奇幻美
②滑稽诙谐的艺术风格
《西游记》的形象描绘中所体现的诙谐性是丰富多彩的。就其表象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滑稽意味;幽默感;冷嘲热讽。
五、《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1.《金瓶梅》
《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书”之首。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分水岭,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名著。它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故事为引子,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市偿势力的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体现当时民间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内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间的地痞、流氓、宦官、帮闲所构成的鬼域世界。西门庆原是个破落财主、生药铺老板。他善于童缘钻营,巴结权贵,在县里包揽讼事,交通官吏,知县知府都和他往来。他不择手段地巧取豪夺,聚敛财富,荒淫好色,无恶不作。他抢夺寡妇财产,诱骗结义兄弟的妻子,霸占民间少女,谋杀嫌妇的丈夫。为了满足贪得无厌的享乐欲望,他干尽伤天害理的事情。但由于有官府做靠山,特别是攀结上了当朝宰相蔡京并拜其为义父,这就使他不仅没有遭到应有的惩罚,而且左右逢源,步步高升。
六、“三言”“二拍”
1.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
明万历以后,不仅长篇小说的创作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而且短篇白话小说的创作也呈现出繁荣景象。
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原因:首先,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大,市民阶层的力量壮大,在社会上是一股极为活跃的、强大的阶层,他们要求在文学上能有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的文学样式和文学作品。其次,宋元话本小说在明代得以继续发展,它是劳动群众小说创作自身发展的结果,显示出比文言小说更强的生命力。参与白话小说创作的作家大多是中下层知识分子,他们善于吸收群众艺术创作的结果,语言通俗易懂,作品更多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内容,有一定的社会批判精神,因而有着更强的人民性,为广大群众所观赏喜爱。此外,明代印刷术发达,书坛众多,迎合人们的口味与喜好,书商也大量地刊行话本小说,因此话本小说慢慢地演变为供案头阅读之作的拟话本。
2.“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思想内容:
“三言”内容广泛,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作者编辑“三言”的目的,在于劝谕、警诫、唤醒世人,有明确的社会功能。
“二拍”的有些作品反映了市民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意识。艺术成就:
将平凡的故事写得曲折多变,常常采用误会巧合的手法;为了使故事情节巧妙多变,作者运用一些“小道具”贯穿始终,使整个故事既结构完整,又波澜迭起;悲剧性和喜剧性的情节相互穿插,创造出一种“奇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