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元代文学(汉语言文学)
一、关汉卿
1.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旨趣
关汉卿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如椽大笔,是推动元杂剧脱离宋金杂剧的“母体”走向成熟的杠杆,是标志戏剧创作走上艺术高峰的旗帜。对元代社会的腐败与黑暗,他广泛反映,深刻揭露;对受迫害者的痛苦经历,他寄予莫大的同情,酣畅抒写;对弱小者抗击罪恶、见义勇为的意识和行动,他给予热情的颂扬。他的创作“一空依傍,自铸伟词”,“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其剧作如“琼筵醉客”,汪洋恣肆,慷慨淋漓,具有震撼人心的力度。
2.《单刀会》的艺术结构
关汉卿围绕题旨进行了巧妙的布局谋篇。第一、二两折的反复陈述,起到铺垫和蓄势的作用,渲染烘托出关羽的英雄气概和盖世威风,为关羽正式出场造成咄咄逼人的气势。第三折关羽出场亮相,正面描写关羽其人,使前两折的渲染烘托落到了实处;但这一折仍不写关羽与鲁肃的直接冲突,只是从关羽个人角度着笔,所以这一折连同第四折的开头,对于直接冲突的高潮来说,仍然是铺垫和蓄势。第四折开头,从时间上看,只写了渡江赴会的短暂时刻;从内容上说,只写了关羽的引吭高歌,动作性并不明显。剧作家却有意延宕剧情,忙里偷闲,着意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因为这样的时刻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精神风貌,所以剧作家才于此浓施笔墨,尽情挥洒。这样安排,对题材的思想内涵,起到进一步深入开掘的作用;对剧情的进展则起到进一步蓄势的作用,使后面直接冲突的高潮的到来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有力度。
3.《窦娥冤》中窦娥的性格悲剧
《窦娥冤》是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关汉卿在剧中塑造了窦娥这样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反抗封建压迫、性格坚强不屈的女子形象。窦娥善良、温顺、守礼、懂孝,就是这样一一个人见人怜的女性,却最终被残暴的封建恶势力吞噬。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是美好的事物,它的毁灭带给人的震撼就越大,悲剧的感染力也就越是强烈。窦娥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她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她的性格充满了浓郁的悲剧色彩。
二、王实甫
1.《西厢记》对莺莺故事的创新
体制的创新;题旨的改造。
2.《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人物塑造、语言艺术
戏剧冲突:创造了精彩的戏剧场景,既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又有幽默讽刺的喜剧气氛。
人物塑造:创造了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莺莺主动追求爱情、内外完美,张生忠诚于爱情,红娘机智泼辣。
语言艺术:辞采华美,清丽婉约,具有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三、白朴和马致远
1.《梧桐雨》的意蕴
白居易的《长恨歌》有“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句,饱含凄清幽怨的意蕴。金元时期,李隆基与梧桐的细节,受到诗人的重视。白朴的《梧桐雨》,很可能是在这样的创作氛围中受到启迪。白居易的《长恨歌》一方面同情、赞誉杨、李生死不渝的爱情;一方面揭露、讽喻杨、李耽于享乐,贻误朝政。而白朴的《梧桐雨》固然也写到杨、李的情爱、侈逸,但创作的着眼点却不在于此,他要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
2.《墙头马上》的人物形象
李千金:《墙头马上》中的女主角,美丽多情,出身富贵,却具备市井女子的抗争精神。对待封建礼教,大胆叛逆;对待爱情,直露表达,勇敢追求;对待婚姻,颇有主见,不畏强权;对待子女,充满母性的温柔。
裴少俊:《墙头马上》中的男主角,风流倜傥、情感专一,有着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向往,又深受封建礼教束缚,懦弱寡信,惟父命是从;知错能改,最终全家欢喜团圆。
3.《汉宫秋》的主题
《汉宫秋》为元代马致远作的历史剧。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全剧四折一楔子。元曲四大悲剧之一,《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四、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行》
1.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宋代城市繁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勾栏瓦舍遍布,为众多民间伎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宋室自南渡之后,定都临安,宗室勋戚、文武百官纷纷南迁。温州是南宋除杭州以外最繁华富庶的商业都市,宋高宗在南渡之初,为避金兵,曾浮海逃至温州,北方士绅平民,纷纷随之来到温州,温州人口在短期内骤增一半。城市消费人口与日俱增,进一步推动了温州商业经济的发展。同是,诸色艺人也纷至沓来,各种民间伎艺云集于此,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南曲戏文,就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萌发。
2.《琵琶记》的悲剧意蕴与艺术成就
在元代,社会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举制度时兴时辍。这使许多士人失去进身之阶,社会地位急速下降,以至出现“九儒十丐”的说法。与此相联系,谴责书生负心婚变的悲剧作品,逐渐失去了现实的针对性。地位低下的书生,反成了同情的对象。所以元代戏曲里的书生形象,或是平庸怯懦,或是迂阔拘谨,尽管多半缺乏光彩,但很少作为被鞭挞的对象。到元代后期,人们对地位得不到改善的书生愈加怜惜,正面歌颂书生志诚的作品渐渐成为戏曲的主流。高明的《琵琶记》,以同情宽恕的态度,刻划蔡伯嗜的形象,正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态。
①结构的特色《琵琶记》的戏剧结构是双线结构。
②语言的特色《琵琶记》语言的风格,有自然澄澈的特色,以口头语写心间事,刻写入髓,委婉尽致。语言以本色为主,兼具本色、文采二者之长,与人物身份、境地绝相符合。
③声律的特色。《琵琶记》的声律,要比过去的戏文整伤完备得多,可以说集格律之大成。节奏的缓急,性质的粗细,声情的哀乐,以及搭配方面的联套、专用和兼用,宜叠用和勿宜叠用等,都结合具体戏情,安排得十分妥贴。
3.四大南戏
《荆钗记》,作者柯丹丘;
《白兔记》又称《刘知远白兔记》,永嘉书会才人编;
《拜月亭》又名《幽闺记》,也称《蒋世隆拜月亭》,相传为元人施惠所作;
《杀狗记》全名《杨德贤妇杀狗劝夫》,作者不详。
五、元代散曲
①散曲的兴起
元代除了诗词依然处于“正宗”的位置外,诗坛上又涌现出一种新样式,这就是散曲。
它与传统的诗词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散曲产生于中国民间的但俗歌谣。散曲盛行于元代,这和语言以及音乐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元代民族交融,语音词汇与唐宋时代相比,已有许多变化;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传入中原,也使与音乐结合的中国诗歌创作在格律上有所改变;此外,城市经济的发展,通俗文学兴起,也需要产生更能表达时代情趣的诗歌体裁。这一切,构成了散曲兴盛的土壤。
②散曲的体制
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剧本中使用的曲,粘连着科白、情节。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前者短小精悍,是单个的只曲;后者富赡雍容,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律联缀而成的组曲,它们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此外,散曲体制中还有一种带过曲,属小型组曲,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③散曲的风格:
在语言方面,既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散曲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通押,曲中还可以增加衬字,这使得散曲趋向口语化、但俗化,起到了使曲意明朗活泼、穷行尽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