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备考资料

首页 > 军队文职 > 备考资料

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结肠癌(临床医学)

安徽华图 | 2020-03-17 09:58

收藏

  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结肠癌(临床医学)

  一、结肠癌的定义、发病率、病因及发病机制

  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以4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男女之比为2~3:1。发病率占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

  结肠癌发病的主要与高脂肪和低纤维素饮食有关。结肠的慢性炎症使肠癌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有结肠息肉者,结肠癌发生率是无结肠息肉者的5倍。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瘤,癌变的发生率更高。遗传因素可能也参与结肠癌的发病。

  二、结肠癌的病理、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关系

  进展期结直肠癌病理大体分为肿块型、浸润型和溃疡型三型。以腺癌最为多见。

  临床上息肉分为以下三类: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肠息肉病。

  1.肿瘤性息肉

  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无蒂腺瘤的癌变率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2.非肿瘤性息肉

  与癌发生关系较少。包括幼年性息肉和炎性息肉。

  3.肠息肉病

  在肠道广泛出现数目多于100颗以上的息肉,并具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时,称为肠息肉病。常见的有:①黑斑息肉病,是一种少见的显性遗传性疾病,特点为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伴口腔黏膜、口唇、口周、肛周及双手指掌、足底有黑色素沉着。以小肠息肉为主,约30%的病人有结、直肠息肉。息肉的性质为错构瘤性息肉。②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在青春发育期出现结、直肠腺瘤,甚至可满布所有结、直肠黏膜,如不及时治疗,终将发生癌变。此病有时会出现以下两种综合征:a、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并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瘤(加德纳综合征)。b、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并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特科特综合征)。

  三、结肠癌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右侧结肠癌以全身中毒症状、贫血、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左侧结肠癌则以慢性肠梗阻、便秘、腹泻、血便等症状为显著。

  (1)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最早出现的症状,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腹泻、便秘、粪便带脓血或黏液等。

  (2)腹痛:腹痛也是早期症状之一。

  (3)腹部肿块:腹部可扪及肿块,质地坚硬,呈结节状。肿块固定,且有明显的压(4)肠梗阻:晚期可发生慢性不全性结肠梗阻。左侧结肠癌有时以急性完全性结肠梗阻为首次就诊原因。

  诊断

  结肠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常被漏诊。对中年以上患者,应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出现下列症状时,应考虑结肠癌的可能:

  1.近期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持续腹部隐痛。

  2.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

  3.粪便稀,或带有血液和黏液。

  4.腹部可扪及包块。

  5.不明原因出现乏力、贫血、体重减轻等。

  鉴别诊断

  1.结肠良性肿瘤

  病程长,症状轻,X线见局部充盈缺损,形态规则,表面光滑,边缘锐利,肠腔不狭窄,结肠袋完整。

  2.结肠炎性疾患

  指结核、血吸虫肉芽肿、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等肠道炎症性病变,病史各有特点,大便镜检可有其特殊发现,X线检查受累肠管较长。肠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也不同,可进一步确诊。

  3.其他

  结肠痉挛:X线检查为小段肠腔狭窄,有可复性。

  阑尾脓肿:有阑尾炎病史,腹部可扪及包块,但X线示包块位于盲肠外。

  四、结肠癌的治疗

  早期切除癌肿是本病的唯一根治方法。鉴于术后可发生第二处原发性直肠癌(异时癌),术中可能漏掉同时存在的第二处癌,故主张在术后3~6个月即进行首次结肠镜检查。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