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流畅有感情地背诵本诗。
2.加强诵读指导,整体把握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通过联想,结合诗人写作背景,调动情感体验,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诗情,提高学生对诗文的解读能力。
3.把握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理解诗歌蕴含的情理,以及诗人作诗的心境。
三、教学方法
朗读体会法、引导启发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诗文导入,引出课题
上课之初,教师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而引出课题。(板书课题《春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析诗题、了解作者及背景
(1)提问:通过这个题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要求:各抒己见。
明确:时间:春天;主要活动:诗人在眺望远方。
(2)提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你了解他吗?
要求:举手回答。
明确:我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3)提问: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预习情况,举手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次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2.指导诵读
学生展示朗读,其余学生点评,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在范读的同时请学生注意朗读技巧和节奏。
3.概括全诗
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要求:同桌交流,点名回答。
明确:《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第一,忧国
1.提问:“国破”指的是什么?诗人看到的是国家还是国都呢?
要求:齐读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各抒己见。
明确:这个“国”指的是国都长安。长安被叛军占领,所以“国破”指的是国都长安破亡了。
2.提问:“破”成什么样子了呢?“深”该作何解释呢?
要求:举手回答。
明确:草木深,就是草木茂盛。
3.提问:春天来了,草木茂盛,是多么美丽的景象啊,为何诗人杜甫这么难过又伤心呢?
要求:畅所欲言。
明确:长安城中只有遍地的野草野花和高大阴森的树木,人们逃的逃,死的死,满目凄凉,烽火连天。
4.提问:读完这两句话,你感受到什么?
要求:举手回答。
明确: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比,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5.指导朗读: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首联,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6.提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该怎么理解?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举手回答。
明确: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7.提问:诗人为何会见花流泪,见鸟惊心?
要求:畅所欲言。
明确:诗人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以及别妻离子的苦痛。
8.提问:“泪”一字在这里意蕴丰富,饱含作者的情感,请分析。
要求:同桌交流,举手回答。
明确:有国破的痛苦,有人臣的无奈,还有对叛军的愤怒。
9.指导朗读:采用男女竞读的形式,让班里的女生和男生分别来读这句诗。
10.提问:这四句是如何被“望”统领的?
要求:同桌交流,点名回答。
明确: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第二,思乡
1.提问:诗人面对这场几乎毁掉国家的战争是怎样描述的呢?
要求:朗读诗作的颈联,举手回答。
明确:“烽火连三月”,是说这里一直在打仗,安史之乱有一年之久。
2.提问:在这样无休止的战争中,对于诗人而言,有什么是无比贵重的呢?
要求:畅所欲言。
明确:家书。
3.提问:家书对于诗人而言很贵重,但是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说值万两黄金呢?结合现代生活谁能说说?
要求:举手回答。
明确:在现代社会想要联系打个电话,发个视频,坐飞机高铁甚至能立刻到达想见的人面前,但古人联系只能依靠书信,而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如果能得到一封家人报平安的书信,那该多好啊。
4.提问: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举手回答。
明确: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5.提问:作者盼望家书,他盼望到了什么程度呢?
要求:举手回答。
明确: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头发很少,少到连发簪都插不上了。头发白且少,大概就是这位老人的模样了。
6.提问:同学们猜一猜,这时的杜甫多少岁?
要求:自由回答。
明确:70、85、66……其实这时的杜甫只有45岁。
7.提问:那他为什么头发白了都掉光了呢?
要求:同桌交流,举手回答。
明确:因为他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忧得心力交瘁,愁得肝肠寸断,他活活地被生活折磨成了一位无能为力的老者。
8.提问: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尾联中的“搔”字好在哪里?
要求:举手回答。
明确:“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知
1.提问:再次齐读诗题,诗人的“春望”还仅仅只是“望”吗?还包含了什么深意呢?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举手回答。
明确:这“望”里不单单只是远眺,更多地包含着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亲人的无尽思念与守望。
2.指导朗读:学生跟随配音朗读,再来品一品诗人想告诉给我们的亡国恨、思人情。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提问: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杜甫的《春望》,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我们生活在繁荣昌盛的新中国,过着幸福美满、和平安乐的生活,要珍惜眼前的幸福。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回顾诗意,把自己想象成诗人,写一写看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受。
2.对比杜甫的《望岳》和《春望》,写出两首诗作情感的不同。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