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应聘小学语文的xx号考生。语文是一望无际的蒹葭苍苍;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诸葛孔明的锦囊妙计。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说课题目是《海滨小城》。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海滨小城》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写景文章。
本文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分别描绘了大海、沙滩、庭院、公园和街道几处地方,抓住其中景物的特点,展现了海滨小城特有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第一,认识“滨、鸥、臂”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
第二,通过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学习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第三,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依据以上对于教材内容与作用的分析以及对于教材目标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学习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说学情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了解学生身心特点、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非常重要。因此我来分析一下学情。
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要接思维方式的变化,学习方法的变化,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阶段。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由于本课的结构和《富饶的西沙群岛》相似,在前一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抓住关键句理解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体验。本课第4-6自然段在构段上比较相似,都是第一句话概括写出整段话的意思,再围绕第一句话,从几个方面进行描写,从而落实语文要素。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读懂几个语段的主要意思,借助关键句发现“总分”的构段方式,习得构段的方法,为本单元习作时能围绕一个意思写作铺垫。三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在教学中,适时地运用课文插图帮助学生图文结合感受南国小城的迷人风光。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是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这些都将是我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在学生获取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以朗读指导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当然,我也会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引导启发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会多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以此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不仅如此,我还会让学生采用同桌交流讨论的形式,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教学目标,我致力于把“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的课程理念,贯穿于我的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重点阐述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展示“海滨”的相关图片,并引导:蓝色的大海,蓝色的天,银白色的军舰,白色的或灰色的海鸥;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青色的虾和蟹,金色的海螺,出海归来的船队。这一切是多么美丽、多么诱人啊!想去看看吗?临海的小城里那些桉树叶子散发出的清香,凤凰树开出的美丽花朵;小城公园里那一棵棵婀娜多姿的榕树,树下那些笑语欢颜的儿童、青年、老人;小城街道那踩上去就咯吱咯吱作响的细沙路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滨小城》,“亲眼”看看这里的美景。由此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准生字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对不懂的词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桌交流,如“臂、载”等,教师巡视指导。等学生读完之后,教师根据交流情况正音、析字形,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含义。如多音字“臂”在本文中读“bei”,组词为“胳臂”,还有一个读音是“bì”,组词为“臂膀”。多音字“载”,“满载”的“载”读“zài”,另外还有一个读音是“zǎi”,组词为“记载”。
然后,请学生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色?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总结概括:课文描写了“海滨”(1-3段)和“小城”(4-7段)两部分景色。接着继续追问学生: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观察海滨小城的?学生通过读课文很快会回答出:由远及近的顺序。
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这个环节,分为四步:
第一步:海滨之美。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1-3段,并提问学生:作者介绍了海滨的几处地方?介绍了哪些美景?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美的?学生自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学生回答出:作者介绍了大海和海边两处地方。蓝天下,大海上有棕色的机帆船和银白色的军舰,有白色、灰色的海鸥,还有和它颜色一样的云朵。海边是沙滩,沙滩上有各种颜色花纹的贝壳。还有渔船带回的银色的鱼、青色的虾蟹和金黄色的海螺。
教师接着提问学生:“早晨,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都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色。帆船上的渔民,军舰上的战士,他们的脸和胳臂也镀上了一层金色。”“镀”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用“镀”呢?学生同桌交流后回答出:“镀”是使一种金属附着在另一种金属表面的化学方法。这里指海面上的景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得金灿灿的,像镀上一层金子,形象地表现了色彩之美。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句子,要求学生读出这种奇异之美。
接着教师出示句子: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并提问学生:这句话中“寂寞”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说海边的贝壳很多、花纹美,但是它们却寂寞地躺在那里?要求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学生回答出:“寂寞”指的是孤单冷清。海边的贝壳之所以会“寂寞”地躺在那里,没有孩子理睬,是因为沙滩上的贝壳种类多,数量也多,孩子们见得多了,也就没有人拾贝壳了。
教师接着提问学生:海滨的景物那么美,颜色那么多,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并说说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学生自然而然地回答出:色彩绚丽。因为海滨的景物非常美,颜色非常多。教师顺势追问:在美丽的海滨,除了能看到绚丽的色彩,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这是一个什么场面?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回答出:听到了汽笛声和喧闹声。渔民们满载而归的热闹场面,船上有银色的鱼、青色的虾蟹、金黄色的海螺。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再读读1-3段,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写出海滨之美的?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总结补充:①颜色词:作者用了很多颜色把海滨描绘得绚丽多彩;②分层描写:写贝壳又多又美和它的寂寞,再写渔船归来时的喧闹,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写静态,后者为动态,突出海滨景色美丽、生机勃勃、惹人喜爱。
第二步:小城之美。
这个环节,教师通过语言过渡:从美丽而喧闹的海滨归来,让我们再到小城里轻松漫步吧。接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4-7段,并提问学生:这部分写了小城哪几个地方?学生自主思考,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出:庭院、公园、街道。
接着教师提问学生:小城的庭院有什么特点?请从第4段中找出一句能概括其特点的句子。学生很快会找到这个句子: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并说出:这句是总述句,也点出了庭院的特点。
教师继续提问:作者围绕总述句写了庭院的哪些景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同桌交流后回答出:作者围绕总述句先写了庭院的树的品种多,后写了桉树叶子和凤凰树的花。这样写条理清晰。
紧接着教师出示句子: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说凤凰树花开得热闹,小城笼罩在红云中?联系上下文理解“热闹”与“笼罩”的意思。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回答出:“热闹”的意思是凤凰花茂盛、繁多。“笼罩”的意思是像笼子罩在上面;遮盖。这里指凤凰花竞相开放、开得娇艳而繁茂,生动地描绘出凤凰花竟相开放的景象。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段,读出热闹的感觉。
接着教师提问学生:小城的公园有什么特点?请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能概括其特点的句子。学生很快会找到这个句子:小城的公园更美。并说出:这句是总述句,点出了小城公园的特点。
教师继续提问:作者围绕总述句介绍了公园的哪些景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同桌交流后回答出:作者先写了榕树的树冠,又写了树下石凳。这样写层次分明。
紧接着教师出示句子: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镕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并提问学生:作者用“绿绒大伞”形容大榕树,说明榕树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同桌交流后回答出:“绿绒大伞”点出了榕树树冠高大,枝繁叶茂的特点。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5段,读出茂盛的感觉。
接着教师提问学生:小城的街道又有什么特点?请从第6段中找出一句能概括其特点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句子:小城的街道也美。并说出:这句是总述句,点出了小城街道的特点。
教师继续提问:作者围绕总述句介绍了街道的哪些景物?学生自然会回答出:街道上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而且街道十分干净。教师继续追问: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出:这样写准确表明了街道的特点。
最后教师小结:从这部分内容我们了解到小城的庭院树多、花园更美、街道干净。
第三步:海滨“小”城。
这个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一句能概括小城特点的句子。学生很快会找到句子:这座滨海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教师接着要求学生读读这句话,并说说它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同桌交流后回答出:最后一句总结了海滨小城的特点,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小城中庭院树木繁多,花园榕树更美,街道干净整洁。这一切都是家乡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的。并指导学生朗读:我们一起来大声读最后一句,读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师继续提问学生:这篇课文写的是海滨小城,哪些句子突出了它“小”的特点。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回答出:从这些句子足以看出它“小”的特点。①“人们走到街道尽头,就可以看见浩瀚的大海。”说明这里的街道不长,出走步行;大城市街道很长,居民要到郊外去,一般要借助于交通工具。②“海边是一片沙滩,沙滩上遍地是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说明这里很少有人来;沿海大城市就不同,贝壳再多也早就被捡光了。③“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说明海滩上平时并不“喧闹”。而沿海的大城市,码头一个接一个,货物吞吐,船只往来,笛鸣不断,终日喧闹。④“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说明居民住房基本上是庭院式的,且庭院很大,平房居多。而大城市,由于建筑拥挤,只好向空中发展,很少有庭院,更没有很多树的大院子,人们为了栽一盆花,还要到处找土呢。⑤“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说明行人稀少,街道宁静。而大城市的街道,熙熙攘攘,笛鸣铃响,根本听不到行人的脚步声。
第四步:总结写法。
教师提问学生:虽然海滨小城不是很大,但是作者却将它写得如此吸引人,你觉得作者是怎么做到的?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出: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能够跟随空间的变换,观察细致,把握准确。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肯定的评价。
这个环节,让学生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再读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平台,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升华。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这个环节,我会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归纳补充: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希望我们能用自己的双眼去捕捉美,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能用自己的文字来记录美。这样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六)实际演练,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课下以“学校小花园”为题,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一个片段,字数150字左右。这样的开放性作业形式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针对这篇课文,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理清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