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史实可以表明唐朝时( )。
A.民族间矛盾已经消除 B.妇女没有人身自由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统治阶级内部团结
82.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国士五道置采访使,以“六条”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姚州,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采访使制度( )。
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 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
C.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 D.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
83.唐诗不仅是研究唐代文学的材料,也是研究唐代历史的宝贵资料。有唐诗:“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霄酒客行”、“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唐代( )。
A.草市作用十分显著 B.夜市经济比较繁荣
C.商业都会迅速崛起 D.对外贸易空前发展.
84.唐代李白的诗显示出超凡的创造力、博大雄伟的气魄,代表着自由与解放。唐太宗对南朝书法的风气表示不满,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由此可见( )。
A.时代变迁影响艺术评判尺度 B.唐代诗歌书法艺术成就突显
C.性格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认知 D.艺术风格是社会时代的产物
85.近期热播的《清平乐》以宋仁亲在位时期的宋代为背景,展现了一幅集朝堂、后宫、百姓、边疆生活于体的画面。其中,诠释的末太祖留下的“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的遗训,更是宋朝独有。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
C.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D.抽调名地精兵去充实禁军
【参考答案】
8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与周边的民族关系。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解题的关键是“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唐朝将公主嫁到吐蕃,促进了民族融合,由此可见唐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C正确;A中“已经”表述绝对,排除;B与题干无关且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主旨是民族之间交往,而非唐朝统治阶级内部问题,排除D。故本题选C。
8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与周边的民族关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设置“采访使”,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因此D正确;A错误,材料无关藩镇割据;B错误,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不能增强地方的行政权力;C错误,材料无关君主权威的维护。故本题选D。
8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隋唐五代文学艺术。A项材料中反映的不是草市,A不符合题意;B项诗句描述的是夜间商业的繁荣景象,故B符合题意;C项商业都会的崛起在此处未体现,C不符合题意;D项对外贸易空前发展非材料反映内容,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8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隋唐五代文学艺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因此其作品有“超凡的创造力、博大雄伟的气魄,代表着自由与解放”,而南朝属于割据政权,因此“无丈夫之气”,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可见艺术风格是社会时代的产物,选项D正确;李白和唐太宗评价的标准是一致的,材料未体现出评价标准的变化,排除A;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选项C表述错误,性格不能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认知,排除。故本题选D。
8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太祖留下的“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的遗训以及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体现了宋代文人治国的思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最能体现该主张,故A正确。魏晋时期有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故B错误;有中央掌握地方赋税、抽调各地精兵充实禁军体现不出文官治国的思想,排除D项。故本题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