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异族征服了我们,跨驾在我们头上。……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钱穆评价的最可能是( )。
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元朝的行省制度
C.明朝的内阁制度 D.清朝的军机处
87.962年,宋太祖下诏令,禁止新中进士到主考官那里谢恩;又命令进士及第的人不得称主考官为“恩师”“师门”,也不能自称“门生”。自宋太祖后期起,新中举人必须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这样,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此诏令旨在( )。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防止选官结党营私
C.打击贵族特权利益 D.推进科举公平公正
88.史载,宋太宗“以汉、唐封乳母为夫人、邑君故事付中书”,问宰臣吕端等曰:“斯礼可行否?如不可行则止,朕不敢以私恩紊政法也。”这反映出宋代( )。
A.法制社会业已形成 B.士大夫政治影响力强
C.权力制衡机制完善 D.皇权受到法制的规范
89.《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 )。
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 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
90.东汉末年开始的割据分裂,历四百年至隋唐始又统一;唐中期开始的割据分裂,经二百年到北宋方告结束。由此至近代以前,中国再未出现因地方割据而导致的大分裂局面。这一过程反映了( )。
A.中央和地方逐渐形成内重外轻状态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已经解决
C.外部因素始终影响了政局的分与合 D.中央集权统治力度直线上升
【参考答案】
8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统一与行省制。根据“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地方政事”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地方管理制度。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故A项错误;行省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命,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与材料描述相符,故B项正确;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C项错误;清朝的军机处属于中央机构,故D项错误。故本题选B。
8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依据题干材料信息“禁止新中进士到主考官那里谢恩;又命令进士及第的人不得称春宫(主考官)为‘恩师’师门’,也不能自称‘门生’”,可知是为了避免新老官僚以恩师门生之名结成党派,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相权的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防止官员结党营私,没有涉及打击贵族特权利益,故C项错误;题干中宋太祖的措施对科举考试本身的公平公正性不起作用,故D项错误。故本题选B。
8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由材料可知,宋太宗想要仿照旧例封乳母,询问宰相自己的行为是否有违法律的规定,这表明专制皇权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法律的限制,所以D正确;受到法律的规范并不意味着法制社会已形成,A错误;宋代士大夫的政治影响力确实很大,但与材料主旨不符,B错误;C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本题选D。
8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统一与行省制。结合所学可知,驿传制度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政令畅通,军情的及时通报,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故B项符合题意;A项,先秦时期已有驿传制度,排除;C项,题干现象有利于民族交流,排除;D项,题干并未强调交通工具的进步,而是强调交通系统对于国家管理的积极作用,排除。故本题选B。
9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根据材料信息,从东汉末年到北宋的分裂和统一的状况,在此后到近代再未出现因地方割据而导致的大分裂,这主要是北宋以后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的教训,从军事、财政和行政上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此后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加强,地方地方权力渐弱的内重外轻的局面,故A项符合题意;已经解决表述错误,排除B项;影响政局的分与合主要是内部的力量变化引起,C项错误;直线上升不符合史实,元朝行省制给地方一定的权力,D项错误。故本题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