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元朝时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设行省旨在( )。
A.解决边患危机,成为后世省制的开端 B.扩大行省权力,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C.放权给地方,调动地方积极性 D.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92.《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理由应是( )。
A.宋代文艺更多在士大夫阶层繁荣,而非在资产阶级中复兴
B.宋代自然经济仍占主体,而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C.两者的内容和所处背景很大不同,不是并行等值的发展
D.宋代不是中国古代与近代的衔接期,并不标志着重大的思想变革
93.北宋末年的《鸡肋编》记载,“颍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呼香菜门”。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居民,弥望皆菜园”。这反映宋代( )。
A.跨区域贸易得到长足发展 B.农业生产区域化日益突出
C.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D.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征加强
94.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说”,指出从唐到宋,中国进入到一个彻底削平封建割据和贵族势力的“君主——平民”二元结构时代,平民力量开始得到培植。支持“平民崛起”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不包括
A.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世俗文化的兴起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9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
9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统一与行省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元代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行省制度并非为解决边患危机而设立的;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行省制度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压制了地方政治自主性;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地方受到中央节制,行省权力大而不专。故本题选D。
9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材料认为宋代是“东方的文艺复兴”,认为宋代的经济、知识都十分繁荣。对此观点进行反驳我们要抓住两者所处的社会政治背景的差异,根据这一点来反驳,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不准确,宋代的文艺是在全民复兴,士大夫阶层只是比较突出;B选项说法错误,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并没有所谓的快速发展,而只是起步;D选项错误,中国古代与近代的界限是人们判定的,不能用此理由来反驳。故本题选C。
9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辽宋夏金元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材料中的颍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及临安东门外“弥望皆菜园”,主要是满足城市蔬菜的需要,反映出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征加强,故D项正确;蔬菜主要是满足当地的需要,不体现跨区域贸易及农业生产区域化,A、B两项错误;C项与本题主旨无关,故排除。故本题选D。
9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辽宋夏金元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考察古代中国——唐宋时期社会的发展,科举制产生发展使平民有机会进入官僚队伍,故A项表述正确。世俗文化正是反映平民生活和文化需求的,故C项表述正确。而且,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平民崛起的物质基础,故D项表述正确。因此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9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辽宋夏金元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宋朝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分析题干,“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提出了促进商业流通的办法,而“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是材料的落脚点,即商业流通了,国家就会有求必得故本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