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B.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C.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97.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弑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98.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99.朱熹认为,虽学者必由《大学》入门,穷理正心,达于圣学,但“洒扫应对”也可到圣人事,“理无大小故也”。由此可知,朱熹旨在强调( )。
A.丰富儒学的教育内容 B.穷理与人伦日用的贯通
C.发明本心的求理方法 D.格物是为善去恶的过程
100.唐代韩愈对孟子特别推崇,在“道统”中将原先被列为上承孔子的颜渊,排斥在主线之外,以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并且将儒学研究从章句训诂引导为对经典义理的探求。韩愈此举( )。
A.影响了宋代儒学的发展 B.挽救了儒学的危机
C.反映了唐朝文化的多元 D.确立了孟子的亚圣地位
【参考答案】
9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说明宋代范仲淹执政时遇见灾荒除直接救济灾民外还大量兴建土木工程以吸纳灾民,这体现了其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救灾特点。故本题选B。
9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程朱理学。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宋代盛行婚姻论财,这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而引发的价值观念的变化,而理学家们激烈的抨击这种行为,体现了对传统纲常礼教的维护,B正确;A错误,材料“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带有浓厚的宗族观念;C错误,士大夫们的批判恰恰迎合了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士大夫们批判的实际效果,因此D与材料不相符。故本题选B。
9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程朱理学。A项材料没有体现赈灾效率如何,故A不符合题意;B项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反映了朱熹作为理学的代表人物,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故B符合题意;C项材料反映赈灾过程中存在问题,但不能说明赈灾方式不合理,故C不符合题意;D项材料没有反映绍兴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技术,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9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程朱理学。根据材料“朱熹认为,虽学者必由《大学》入门,穷理正心,达于圣学,但‘洒扫应对’也可到圣人事,‘理无大小故也’”,可得出,朱熹认为学者要达到圣人境界,不但要学习未知的道理以端正自己的心态,还要学习洒水扫地等日常基本事务,说明朱熹旨在强调穷理与人伦日用的贯通,故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只体现“理无大小”,未体现“丰富儒学的教育内容”,故A项不符合题意;C项发明本心是陆九渊的学说,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格物是为善去恶的过程”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10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程朱理学。结合所学可知,儒学受到佛道的挑战,唐代韩愈排斥佛道,提倡儒学,以孟子上承孔子,自承孟子,引导为对经典义理的探求,韩愈创导的新儒学成为宋明理学的价值取向,故选A;B、C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明代确立孟子的亚圣地位,排除D。故本题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