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元杂剧生存和传播的文化生态环境既非庙堂台阁,亦非书斋厅榭,而是商业都会中的勾栏瓦舍和乡野路歧、僧道庙观。这体现出元杂剧的( )。
A.成熟化 B.伦理化
C.世俗化 D.多元化
107.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明祖革丞相官,以翰林春坊详看诸司奏章,兼司平驳,虽设有内阁大学士,官仅五品,于政事无与也”“帝方白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这表明明初( )。
A.中央决策中心逐渐发生转移 B.殿阁大学士以辅政为主
C.皇权与相权间矛盾得以化解 D.政府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108.从汉到清,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分成比例各有不同。汉代中央与地方的赋税比例一般是4:6,唐代比例一般为5:5,宋代比例大致为6:4,元代比例为7:3,明代比例高达8:2,清代比例虽有下降但仍为7:3。该变化反映了( )。
A.集权制度的强化 B.地方机构的膨胀
C.赋税名目的增加 D.小农经济的发展
109.明弘治四年,邱浚入阁为文渊阁大学士,此前他是正二品的户部尚书,入阁时加太子太保,从一品。邱浚入阁,开了六部尚书入阁的先例。这说明( )。
A.内阁成为法定行政机构 B.六部权利大为削弱
C.六部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内阁地位逐步提高
110.清朝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构建
C.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 D.通过立法强化对汉人统治
【参考答案】
10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辽宋夏金元的文学艺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杂剧表现出与传统雅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它是以俗为标志的通俗文艺样式,其兴起和发展适应了以女真、蒙古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及大量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汉人对通俗文化发展的需要,故C项符合题意;A项元杂剧是融曲词、歌舞、音乐、说唱、杂戏等表演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样式,是中国古代戏剧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但这非材料主旨,A项不符合题意;B项元杂剧的世俗化冲击了儒家的纲常伦理,B项不符合题意;D项材料不能体现出元杂剧与中原汉文化等其他文化多元交融的信息,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10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事殿阁大学士的职责,“中央决策中心的转移”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A排除;题干所给材料中“虽设有内阁大学士,官仅五品,于政事无与也”“帝方白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表明,明太祖时期的殿阁大学士以的职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B符合题意;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殿阁大学士的职责,“皇权与相权间矛盾得以解决”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C排除;“政府行政效率”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D排除。故本题选B。
10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中央与地方财税分成的比例中中央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故答案选A;地方分成的比例越来越小,无法说明地方机构膨胀和赋税命名增加,排除BC;材料反映的是赋税制度,不能体现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D。故本题选A。
10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根据“此前他是正二品的户部尚书,入阁时加太子太保,从一品”可得出内阁地位逐步提高,D项正确;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六的权力变化,排除B项;C项表述错误,二者并不是隶属关系,排除C项。故本题选D。
1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从材料“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大规模立法,使国家的各项事务有章可循,从而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故C项正确;AD项包含在C项之中;B项说法错误,错在“完成”。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