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药学)
当神经冲动达到神经末梢时,在突触部位从末梢释放出化学传递物,称为递质(transmitter)。通过递质作用于次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的受体(receptor),发生效应,从而完成神经冲动的传递过程。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主要是在突触部位影响递质或受体而发挥作用。
1.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1)递质学说的发展
1921年Loewi通过动物实验证明递质的存在。实验是用两个离体蛙心进行,当刺激甲蛙心的迷走交感神经干以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时,甲蛙心受到抑制,这时将甲蛙心的灌注液注入乙蛙心,则乙蛙心也表现出抑制。这就说明甲蛙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必定释出一种抑制性物质,才能使乙蛙心也受到抑制。后来证明这种物质就是乙酰胆碱。此后相继发现神经节中的节前纤维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兴奋时,都能释放乙酰胆碱。本世纪四十年代,通过vonEuler的工作证明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神经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至此,传出神经系统的化学传递学说才臻完善。
(2)传出神经突触的超微结构
突触中神经末梢与效应器细胞或次一级神经元间有一定的间隙,称突触间隙。传出神经末梢邻近间隙的细胞膜称为突触前膜;效应器或次一级神经元邻近间隙的细胞膜称为突触后膜。在运动神经与骨骼肌的接头(也称终板),这个间隙约为15~20nm;终板的突触后膜有许多皱褶,其中聚集着胆碱酯酶,能迅速水解已释放的乙酰胆碱。在神经末梢内靠近突触前膜处,聚集着很多直径为20~50nm的囊泡(vesicle),囊泡内含有大量递质乙酰胆碱。
交感神经末梢分成许多细微的神经纤维,分布于平滑肌细胞之间。这些细微神经纤维都有稀疏串珠状的膨胀部分,称为膨体(varicosity)。膨体中含有线粒体和囊泡等亚细胞结构,一个膨体内囊泡的数目约在1000个左右。囊泡内含有高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
2.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1)传出神经系统受体命名
能与ACh结合的受体称为乙酰胆碱受体(cetylehoine receptors).早期研究发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的胆碱受体对以毒草碱为代表的拟胆碱药较为敏感,故把这部分受体称为毒草碱(muscarine)型胆碱受体,即M胆碱受体。位于神经节和神经肌肉接头的胆碱受体对烟碱较敏感,故将其称之为烟碱(nnicoline)型胆破受体,即N胆碱受体。能与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受体(adrenoceptors)。根据肾上腺东受体对拟肾上腺素类药物和阻新剂敏感性的不同,又可分为肾上腺索a受体(a受体)和肾上腺素β受体(β受体)。
(2)传出神经系统受体亚型
①M胆碱受体亚型
属于与乌核苷酸结合调节蛋白(G蛋白)偶联的超级家族受体(supedamily of C-protein-coupled receplors)。用分子克隆技术发现了五种不同基因编码的M受体亚型,分别为m1、m2、m3、m4和m5,根据配体对不同组织M受体相对亲和力不同将M受体分为M1、M2、M3、M4和M5。各亚型的氨基酸序列一级结构已经清楚,共有460-590个氨基酸残基。M受体广泛分布于全身各个器官组织,主要起到胆破能神经传递的作用。M1主要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元和胃壁细胞。介导兴奇作用;M2位于心脏和突触前末悄.调节心率;M3主要位于腺体、平滑肌,刺激腺体分泌,引起平清肌收缩;M4和M5主要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具体作用尚不清楚。
②N胆碱受体亚型
N胆碱受体根据其分布部位不同可分为神经肌肉接头N受体。即为NM受体(nicotinic musele),神经节N受体和中枢N受体称为NN受体。
③肾上腺素受体亚型
肾上腺素受体可分为a和β受体业型,a受体业型主要为a1和a2两种亚型,其已被克隆出6种亚型基因,而β受体可进一步分为β1、β2和β3三种亚型。肾上腺素受体是研究最为详细的受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