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胃炎(临床医学)
一、慢性胃炎的定义及发病率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分为浅表性(非萎缩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率在不同地区中差异较大,在胃癌高发的东亚、东欧、南美等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的患病率也相对较高。我国自开展纤维和电子胃镜检查以来,慢性萎缩性胃炎检出率占胃镜受检病人总数的7.5~13.8%。总体来说,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
二、慢性胃炎的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能为主要致病因素。
2.饮食和环境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水果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3.十二指肠-胃反流胃肠慢性炎症、消化吸收不良及动力异常所致。长期反流,可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
4.自身免疫。
5.其他因素胆汁、胰液、酗酒、服用NSAID等药物、某些刺激性食物等均可反复损伤胃黏膜。
三、慢性胃炎的病理及临床表现
浅表性胃炎常以胃窦部最为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黏膜表面黏液增多,有灰白色或黄白色渗出物,病变处黏膜红白相间或花斑状,似麻疹样改变,有时有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黏膜多呈苍白或灰白色,亦可呈红白相间,白区凹陷;皱骤变细或平坦,由于黏膜变薄可透见呈紫蓝色的黏膜下血管;病变可弥漫或主要在胃窦部,如伴有增生性改变者,黏膜表面颗粒状或结节状。
上腹饱胀、不适、隐痛,可伴反酸、胃灼热、嗳气、食欲缺乏等消化不良症状,餐后表现明显。伴有黏膜糜烂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黑便、便隐血试验阳性),一般为少量出血。A型胃炎可出现厌食、体重下降及贫血等症状。
四、慢性胃炎的诊断及治疗
慢性胃炎症状无特异性,体征很少,X线检查一般只有助于排除其他胃部疾病,故确诊要靠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在我国有50%~80%患者在胃黏膜中可找到幽门螺杆菌。
治疗:
1.胃酸偏高者抗酸剂;H2受体阻滞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必要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或潘托拉唑。
2.胃酸偏低或正常者多为A型胃炎,以保护胃黏膜为主,可选用黏膜保护剂。
如硫糖铝、胶体铋剂(枸橼酸铋钾等)、前列腺素制剂(米索前列醇)。
3.抗Hp感染治疗主要用于B型胃炎。
常用的联合方案有:1种PPI+2种抗生素或1种铋剂+2种抗生素,疗程7~14天。
具有杀灭和抑制Hp作用的药物
4.促动力治疗西沙必利(普瑞博思)、多潘立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