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原发性肝癌(临床医学)
一、原发性肝癌的病因
肝癌发病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等化学致癌物质和水土因素等有关。
二、原发性肝癌的病理及分型
1.大体病理形态分类 结节型、块状型和弥漫型。
2.按肿瘤大小分类 微小肝癌(直径≤2cm)、小肝癌(2~5cm)、大肝癌(5~10cm)和巨大肝癌(〉10cm)。
3.病理组织学上分类 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和混合型。我国绝大多数为肝细胞型。
三、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
1.肝区疼痛 半数以上患者以此为首发症状,多为持续性钝痛、刺痛或胀痛。
2.肝大为中、晚期肝癌最常见的体征。肝大呈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边缘不规则,表面不平,呈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
3.黄疸 一般在晚期出现,多数为阻塞性黄疸,少数为肝细胞性黄疸。可因肝细胞损害所致,或由肿块压迫或侵犯肝门附近的胆管,或癌组织和血块脱落引起胆道梗阻所致。
四、原发性肝癌的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
1.肿瘤标记物
(1)甲胎蛋白(AFP):AFP是诊断肝癌中特异性最强的标记物,阳性率约为70%。人群普查中阳性发现可早于症状出现前8~11个月。生殖腺胚胎瘤、少数转移性肿瘤、孕妇、活动性肝炎,AFP可呈假阳性。AFP检查诊断肝细胞癌的标准为:①血清AFP≥400ug/L;②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③AFP中等水平持续8周。
(2)γ-谷氨酰转移酶同工酶Ⅱ(GGT2):GGT2是GGT的同工酶,可将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的阳性率提高到90%,特异性达97.1%,假阳性率低于5%。
(3)异常凝血酶原(APT):肝细胞癌患者的阳性率为67%,而良性肝病、转移性肝癌时仅少数呈阳性,故对亚临床肝癌有早期诊断价值。
2.超声显像 用于肝癌的普查,可显示直径1cm以上的肿瘤,对早期定位诊断有较大价值。
3.增强CT 可显示直径在1cm以上的肿瘤。CT与肝动脉造影或注射碘油的肝动脉造影相结合,可检出1cm以下肿瘤,检出率可达80%以上,它是目前诊断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最佳方法。
五、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凡是中年以上,特别是有肝病史的病人,如有原因不明的肝区疼痛、消瘦、进行性肝大者,应及时作详细检查。如甲胎蛋白(AFP)检测和B型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甚至可检出早期肝癌。
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应与肝硬化、继发性肝癌、肝良性肿瘤、肝脓肿以及与肝毗邻器官,如右肾、胰腺等处的肿瘤相鉴别。
六、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1.外科治疗是首选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1)手术切除。
(2)对不能切除的肝癌的外科治疗:可根据术中具体情况,采用肝动脉结扎、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冷冻、微波、激光等治疗。
(3)术后复发肝癌的外科治疗:术后对患者定期随诊,早期发现复发,如条件允许,可施行再次切除。
(4)肝癌破裂出血的外科治疗:可行肝动脉结扎或动脉栓塞术,也可做射频或冷冻治疗,情况差者仅做填塞止血。条件允许,可行急诊肝叶切除术。
2.肝移植 对于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可将整个病肝切除,是治疗肝癌和肝硬化的有效手段。若肝癌已有血管侵犯及远处转移(常见肺、骨),则不宜进行肝移植术。
3.化学药物治疗 原则上不做全身化疗。
4.放射治疗 适用于一般情况较好,肝功能尚好,不伴有肝硬化,无黄疸、腹水,无脾功能亢进和食管静脉曲张,癌肿较为局限,尚无远处转移,但又不适合手术切除或术后复发者。
5.生物和免疫治疗 常用的有白介素-2、卡介苗、免疫核糖核酸、干扰素、胸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