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肝性脑病(临床医学)
一、肝性脑病的定义、发病机制
肝性脑病又称肝性昏迷,是由严重肝病或门-体分流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发病机制:1.氨中毒学说 2.假性神经递质说 3.血浆氨基失衡说 4.GABA学说 5.其他神经毒质在肝性脑病中的作用
二、肝性脑病的病因及诱发因素
1.病因 大部分肝性脑病由肝硬化引起,我国以肝炎肝硬化最多见。
2.诱发因素 如消化道出血、应用大量排钾利尿剂、大量放腹水、高蛋白饮食、安眠镇静药、麻醉药、含氯药物、便秘、尿毒症、外科手术和感染等。
三、肝性脑病的辅助检查
1.血氨 正常人空腹静脉血氨为18~72umol/L。慢性肝性脑病,尤其是门-体分流性脑病患者多有血氨增高。急性肝性脑病患者的血氨多正常。
2.脑电图 提示较明显的脑功能改变,对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价值。
3.诱发电位 用于轻微肝性脑病的诊断。
4.简易智力测验 对诊断早期肝性脑病包括亚临床肝性脑病最有用。
5.临界视觉闪烁频率 视网膜胶质细胞病变可作为肝性脑病时大脑星形胶质细胞病变的标志。
四、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一般根据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表现及脑电图改变,将肝性脑病分为五期:
1.一般治疗
(1)调整饮食结构:1、2期患者疾病开始数日应限制蛋白质在20g/d之内,3、4期患者应禁止从胃肠道补充蛋白质,可鼻饲或静脉注射25%的葡萄糖溶液。好转后,可逐步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每3~5天增加10g),并应首选植物蛋白。
(2)慎用镇静剂:患者出现躁狂等精神症状时,可试用异丙嗪、氯苯那敏等抗组胺药。
(3)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低钾性碱中毒可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故利尿剂的应用剂量不宜过大。
(4)止血和清除肠道积血:上消化道出血是肝性脑病的重要诱因。
2.药物治疗
(1)减少肠道氨的生成和吸收:①乳果糖;②乳梨醇;③口服抗生素:新霉素、甲硝唑等;④导泻或灌肠:禁用碱性肥皂水灌肠。
(2)促进体内氨代谢:L鸟氨酸-L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
(3)GABA/BZ复合受体阻滞剂。
(4)减少或阻滞假性神经递质:补充支链氨基酸有助于调节氮平衡。
3.肝移植 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