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普通心理学(教育学)
一、认识过程
1、感觉
(1)感觉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感觉分类
①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
②内部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机体觉等。
(3)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①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当外界一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分析器时,就会产生感觉,分析器的敏锐程度是不同的,即人们对刺激的感受性不同。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阀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阀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阀限高。
②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阀限: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阀限在数量上成反比例关系。绝对感觉阈限越小,绝对感受性就越高;反之,绝对感觉阀限越大,绝对感受性就越低。
(4)感觉的相互作用
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取决于该刺激的强度,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和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都会对这种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影响。这种现象叫作感觉的相互作用,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①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适应。
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如视觉适应。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感觉的对比。
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同时对比是指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继时对比是指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种感受器。
②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使其升高或降低,这种现象称为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任何一种感受器的感受性,都会因同时或继时发生作用的其他感受器的影响而有所变化。对某一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烈刺激则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会予以弥补的现象称为感觉的补偿作用。例如,盲人失去视觉,听觉会更加灵敏。
联觉:联觉是指由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的现象。联觉的形式很多,最突出的是颜色联觉。色觉可以引起温度觉,所谓暖色调和冷色调即由此而来。
2、知觉
(1)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
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在时间知觉中,听、视、触等感官都参加,并起不同的作用。
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空间物体运动的特性的知觉,它依赖于运动对象的速度、距离以及观察者本身所处的状态。
(3)知觉的特性
①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知觉的整体性强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②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对象进行加工理解,并以概念的形式标示出来。
③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在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④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常性、形状恒常性和方位恒常性。
3.注意
(1)注意的概念
注意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注意的特点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3)注意的功能
选择性功能、保持性功能、调节性功能
(4)注意的分类
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叫作有意注意,或称作随意注意、积极注意、意志注意
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5)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持续时间愈长,注意就愈稳定。
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4、记忆
(1)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保持和再现。
(2)记忆的分类
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的对象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可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
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程度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3)记忆的品质
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4)记忆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识记: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与遗忘: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回忆或再认: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5)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有: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其中合理进行复习的方法有: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④复习方法多样化;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5、学习
(1、)学习的概念
学习是指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的实质
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相对持久性的
学习是由反复的经验而引起的
(3)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学生的学习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4)学习的一般分类
加涅的学习分类
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
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6、思维
(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思维的特点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特点。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3)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活动凭借物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感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方向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集中性思维(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根据思维活动创新程度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4)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
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5)思维的形式
思维有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的成分。
7、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即知道做什么,。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关于人的知识、关于任务的知识和关于策略的知识。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监控和相应的调节,以达到预定目标,即知道何时做、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