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外科护理学考点34(护理学)
骨折病人的护理
考点1 骨折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一)分类
1.按骨折端与外界是否相通分为:①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与外界不通。②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不完整,骨折端与外界相通,易引起感染。
2.按骨折的程度及形态分类:①不完全骨折:骨骼连续性没有完全中断,依骨折形态又分为青枝骨折、裂缝骨折等。②完全骨折:骨骼连续性完全中断,按骨折形态又分为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嵌插骨折、压缩骨折、凹陷骨折和骨骺分离等。
3.按骨折处的稳定性分类:①稳定性骨折: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再移位的骨折,如不完全性骨折及横形骨折、嵌插骨折等。②不稳定性骨折: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易再移位的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
4.按骨折后时间长短分类:①新鲜骨折:两周之内的骨折。②陈旧骨折:发生在两周之前的骨折,复位及愈合都不如新鲜骨折。
(二)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
(1)休克:较大的骨折或多发性骨折,因大量出血和剧烈疼痛,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和神经性休克。
(2)发热:骨折大量出血后吸收可引起低热,开放性骨折感染发热。
2.局部表现
(1)一般表现:疼痛和压痛、肿胀和瘀斑、功能障碍等。
(2)骨折专有体征:畸形、假关节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
考点2 骨折的处理原则
骨折治疗有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1.复位 复位是骨折治疗的首要步骤。即将移位的骨折断端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按复位程度分为解剖复位和功能复位。复位的方法有手法复位(又称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
(1)手法复位:又称闭合复位,是闭合性骨折最常用的复位方法。复位时手必须轻柔,争取一次复位成功。粗暴的手法和反复多次的复位,可增加软组织损伤,影响骨折愈合。
(2)切开复位: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关节内骨折经手法复位无法达到解剖复位、手法复位未能达到功能复位、骨折并发主要血管或神经损伤、多发性骨折等情况。
2.固定
(1)外固定:常用方法有小夹板固定、石膏绷带、外展架、持续牵引和外固定器等。小夹板固定适用于四肢管状骨骨折者,固定范围不包括骨折处的上、下关节,利于早期功能锻炼。石膏绷带固定可按肢体形状塑形,干燥后固定可靠,固定范围大,不易发生再移位,不利于功能锻炼。
(2)持续牵引:既有复位作用,也是外固定。方法包括皮肤牵引、骨牵引和兜带牵引等。应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肌肉发达程度、软组织损伤情况和骨折的部位来选择牵引的方法和牵引重量。
(3)切开复位及内固定:复位准确且固定牢靠,但具有创伤。
3.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重要阶段,是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功能锻炼要遵循动静结合,主动、被动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