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紫癜性疾病(临床医学)
一、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病因及预后
二、过敏性紫癜病因
发病原因和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链球菌感染、病毒感染、药物、食物、虫咬等有关,发生机制是由于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激活补体,导致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壁及其周围产生炎症,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从而产生各种临床表现。
三、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
四、过敏性紫癜实验室检查
1.血液学检查
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升高。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及血块收缩时间等均正常。部分患儿白细胞总数增高达20.0×109/L,伴核左移。血沉可增快。
2.感染及病原学检查
C反应蛋白增高及抗链球菌溶血素可呈阳性,咽培养可见β溶血性链球菌。
3.免疫学检查
抗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常阴性。约半数患儿急性期血清IgA、IgM升高。
4.潜血试验
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患儿,大便潜血可阳性。
5.尿常规
肾脏受累时可出现镜下血尿及肉眼血尿。有时严重蛋白尿可致低蛋白血症。
6.影像学检查
对有消化道症状者可进行腹部B型超声波检查和X线检查,有利于肠套叠的早期诊断。
五、过敏性紫癜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双下肢紫癜、伴腹痛、关节痛或肾脏损害等具有典型症状者诊断不难。但当全身症状如关节疼痛、腹痛等出现于皮肤紫癜之前时,容易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或急腹症,临床上需与这些疾病及其他类型的紫癜和血管炎鉴别。
鉴别诊断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根据皮疹的形态、分布及血小板数量加以鉴别,一般不难区别。
2.外科急腹症
如在皮疹出现以前表现为急性腹痛,应与急腹症鉴别。过敏性紫癜的腹痛较为剧烈,但位置不固定,压痛轻,除非出现肠穿孔,一般没有无腹肌紧张和反跳痛,如果出现血便,需与肠套叠、梅克尔憩室进行鉴别。
3.细菌感染
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败血症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均可出现紫癜样皮疹。这些疾病的紫癜,其中心部位可有坏死。一般情况危重,血培养阳性可资鉴别。
4.肾脏疾病
肾脏症状突出时,应与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等相鉴别。
5.其他
还需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溶血、尿毒症相鉴别。
六、过敏性紫癜治疗
七、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程及预后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
九、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表现
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实验性检查
十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目前ITP的诊断仍是临床排除性诊断。其诊断要点如下:①至少2次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血细胞形态无异常;②脾一般不大;③骨髓中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伴有成熟障碍;④需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鉴别诊断
由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部分也属于免疫性,与ITP较难鉴别,应仔细询问服药史;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本病相似,应调查家族史,必要时检查其他家庭成员加以区别;结缔组织病早期的表现可能仅有血小板减少,对血小板减少患者应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伴有血栓形成者注意抗心磷脂综合征,应询问流产史及检测抗磷脂抗体加以鉴别;伴有溶血性贫血者应考虑Evans综合征;此外尚需与脾功能亢进、血栓性微血管病、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相鉴别。
十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